基于实践反思的乡镇幼儿园混龄自主游戏创新研究
金晓琴
平罗县第一幼儿园 753400
引言
近年来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成为乡镇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混龄自主游戏作为顺应幼儿天性的活动形式,为 3-6 岁幼儿提供跨年龄互动平台,在社会交往、问题解决等能力培养中具有独特价值。但乡镇幼儿园实践中,其在环境适配性、指导策略等方面暴露出本土化实践短板,制约教育功能发挥。本文立足实践反思,探索混龄自主游戏创新路径,为优化乡镇幼儿园游戏实践提供本土化参考。
一、乡镇幼儿园混龄自主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环境创设不合理
当前乡镇幼儿园在混龄游戏环境搭建中存在结构性缺陷。空间规划上,常出现角色扮演区与建构区空间重叠现象,导致 3 岁幼儿的模仿性游戏与 5 岁幼儿的创造性活动相互干扰,冲突发生率较高。材料配置层面,投放的积木、操作材料多为统一规格,未形成难度梯度,使得小龄幼儿因材料复杂而退缩,大龄幼儿因缺乏挑战而兴趣衰减,显著降低跨年龄互动的可能性。
(二)教师指导方式不当
混龄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适切性直接影响游戏效能。部分乡镇园教师存在指导失度问题:或介入过深,以成人思维主导游戏进程,压缩幼儿自主探索空间;或消极不作为,对游戏中的矛盾冲突采取旁观态度,导致游戏秩序失范。更突出的是,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差异的认知模糊,指导策略缺乏年龄针对性,难以回应混龄场景的复杂需求。
(三)游戏内容缺乏创新性
现存混龄自主游戏内容存在同质化倾向,多局限于传统角色扮演、积木搭建等固定形式,未能结合幼儿兴趣点与时代特征进行拓展。游戏主题更新滞后,难以激发跨年龄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内容设计与地域乡土文化割裂,未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导致游戏缺乏文化浸润力与教育独特性。
二、基于实践反思的乡镇幼儿园混龄自主游戏创新策略
(一)优化游戏环境,满足不同幼儿需求
1. 基于发展梯度的区域功能划分
游戏区域的规划需建立在发展适宜性原则基础上,采用 “专属区域 + 公共空间” 的复合模式。针对 3-4 岁幼儿设置触感探索区,配备毛绒玩具、沙水区等低结构材料;为 4-5 岁幼儿规划角色扮演长廊,提供可变换的道具箱与场景布置素材;为 5-6 岁幼儿开辟工程建构角,配置连接类积木与测量工具。同时保留 20% 左右的弹性空间作为混龄互动区,如设置集体阅读角与自然观察台,促进跨年龄同伴的自发交流。
2. 层次性材料的动态投放策略
材料投放需构建 “基础层 - 拓展层 - 挑战层” 的三级体系。基础层为全体幼儿提供通用性材料,如直径 10cm 以上的泡沫积木;拓展层按年龄差异配置进阶材料,如中班增设磁性拼插组件,大班增加齿轮传动套装;挑战层设置开放性任务材料,如不同长度的管道与弹力球,鼓励大龄幼儿带领小龄同伴共同探索。每月根据游戏进展更新 30% 的材料,引入本土化素材如玉米芯、秸秆编织物等,保持游戏新鲜感。
3. 环境安全性与开放性的平衡设计
乡镇幼儿园需特别注重游戏环境的安全防护与探索开放性的协调。在设施高度上实行差异化设计,小班活动区的橱柜高度控制在 60cm 以内,大班区域可设置 120cm 高的操作平台。采用圆角处理所有硬质家具,在攀爬区铺设 5cm 厚的 EVA 缓冲垫。同时通过可移动隔断、可调节货架等设计,允许幼儿自主改变空间布局,培养环境规划能力。
(二)转变教师指导方式,提升指导有效性
1. 建立差异化观察记录体系
教师需采用 “轶事记录 + 行为编码” 的复合观察法,为不同年龄段幼儿建立游戏发展档案。对 3-4 岁幼儿重点记录社会交往频次与情绪表现,对 5-6 岁幼儿侧重记录问题解决策略与领导力表现。设计 “游戏行为分析表”,每周选取2 个典型游戏场景进行视频分析,通过教研组研讨识别跨年龄互动中的关键事件,为指导提供实证依据,避免主观经验主导的判断。
2. 实施阶梯式介入支持策略
依据 “幼儿自主解决 - 同伴互助 - 教师引导” 的层级原则设计介入时机。当出现轻微冲突时,观察大龄幼儿是否主动调解;若冲突升级,采用 “描述问题 + 提问” 方式引导,如 “你们觉得怎样分配积木能让大家都能玩?”。对小龄幼儿的求助,先鼓励其向大龄同伴表达需求,教师仅在多次尝试无果后提供示范,如 “你可以说‘请帮我搭一个小房子好吗’”。
3. 构建个性化指导反馈机制
教师需系统掌握各年龄段发展里程碑,为每个幼儿制定 “最近发展区” 指导方案。对大龄幼儿侧重引导其梳理游戏经验,如 “你们的超市游戏规则很特别,能画下来告诉弟弟妹妹吗?”;对小龄幼儿注重感官体验引导,如 “摸一摸这个玉米皮,和你的毛绒玩具感觉有什么不同?”。每日游戏后开展 5 分钟 “微反思”,用便签记录典型指导案例,形成个性化指导资源库。
(三)丰富游戏内容,融入乡土文化
1. 乡土资源的游戏化转化路径
系统梳理当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建立 “资源 - 游戏” 转化清单。将农具(如小竹篮、木犁模型)改造为角色扮演道具,民间故事(如地方传说)改编为情景游戏脚本。开发 “乡土材料探索站”,收集秸秆、玉米皮等自然物,引导大龄幼儿设计游戏规则,小龄幼儿参与材料加工,如合作搭建 “乡村小剧场”,在操作中感知本土材料的特性与文化寓意。
2. 跨年龄主题游戏的层级设计
围绕乡土文化主题构建阶梯式游戏内容体系。以 “家乡节气” 为例,小班幼儿参与节气食物制作(如清明粿揉捏),中班幼儿设计节气装饰(如冬至挂饰),大班幼儿组织节气民俗展演(如中秋赏月会)。设置 “文化小使者” 角色,由大龄幼儿向小龄同伴讲解习俗由来,在互动中深化文化认知,形成 “体验 -理解 - 传承” 的游戏进阶链。
3. 家园协同的游戏内容开发机制
建立 “乡土游戏资源库”,通过家长工作坊收集民间游戏(如滚铁环、跳房子),邀请有手艺的家长担任 “游戏导师”,指导幼儿制作陶艺、编织等游戏材料。开展 “家庭游戏日”,由家长与幼儿共同设计具有家族记忆的游戏(如祖辈的童年游戏),在幼儿园进行跨家庭混龄展演,形成 “家庭 - 幼儿园” 文化共育的良性循环。
三、总结
乡镇幼儿园混龄自主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在实践中还存在游戏环境不合理、教师指导方式不当、游戏内容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通过实践反思,我们提出了优化游戏环境、转变教师指导方式、丰富游戏内容等创新策略。在今后的工作中,乡镇幼儿园应不断探索和实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混龄自主游戏的开展方式,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由于研究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混龄自主游戏的长期效果跟踪不够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深入探讨混龄自主游戏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