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探索

作者

王希

天津广播电视台 天津 300221

前言: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体现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性,推动了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信息的分发渠道日趋多元,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目前,传统媒体以其长期积累的品牌公信力和专业标准,依然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从受众角度看,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社交平台等接触资讯,部分传播主动权亦向用户倾斜,传统播音主持的工作理念、风格及形态,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播音主持创新发展的挑战

(一)表达方式固化,受众易流失

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上较为严密,从稿件的撰写到播出,其环节统一、流程可控,再加上行业内部通过日常业务评审不断强化这种标准,促使从业者很自然地沿袭既有的表达习惯,难以主动寻求突破。同时,过去的媒介资源相对稀缺,传播者占据主导位置,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如此一来,播音语言逐渐发展出一种面向大众的宣告式风格,即更强的权威性、普适性,这在当时的传播条件下效率非常突出,但今天的听众与观众,习惯于短视频和直播中生动自然、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表达,传统播音反而显得缺乏代入感,不易唤起共鸣,也难以让人产生信任和亲近,且语言中很少预留互动的空间,主持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趋于收敛、不够开放,久而久之,部分受众转向其他媒介形式并不足为奇。

(二)内容与形式老旧,缺乏新意

即节目内容和表现方式,未达到与时俱进的标准,缺乏新鲜感、创造力,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是以单边传播为主,风格庄重严谨,但现在,受众更希望看到贴近自身生活、能够引发共鸣、甚至可以直接参与互动的内容。传统节目在选题上侧重宏大主题,视角较为固定,叙述常以线性化展开,加之对当前文化动向、新技术应用的理解不深入,使得传统节目的吸引力不高 [1]。从表现形式来看,传统节目创新的步伐较为缓慢,很难适应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需求,真正的创新应融合声音、图像、交互等多种元素,重新构建传播的现场感以及受众的参与感,但传统播音主持在这方面有所不足,因此整体表现略缺乏时代气息。

(三)跨平台传播能力有待提高

所谓跨平台传播,指的是将同一内容或品牌进行适配,分发到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不同类型的媒介终端,在保证传播效果一致性、有效性的前提下,重新组织语言形式、视觉元素,使内容更贴合该渠道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一能力之所以日益重要,是因为它有助于整合媒介资源、形成品牌联动,从而扩大影响力、增强用户黏性,是实现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就现状而言,传统播音主持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比如一段为广播录制的音频直接上传至视频平台,缺乏配套的元素搭配;或者不同平台之间的运营独立化,从制作到发布仍存在效率滞后、资源未打通的问题,导致播音主持内容在向全媒体延伸的过程中,未形成高效、可持续的跨端口传播体系。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播音主持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语态网感化,增强亲和力

首先要做到语态转型,除句式与词汇外,如何渗透到情感层面至关重要,播音主持要敢于流露真实情绪,不刻意维持“零误差”这个完美的形象,比如在播报一件感人肺腑的事件中,将声音自然低沉,在振奋时刻语气昂扬,甚至偶尔保留语气词和个性化表达,让听众感受到一个真实、有情感、有思考的主持人形象。内容设计应注重共情与互动引导,用“我想您可能也经历过”、“换作是您会怎么做”等语言,把受众纳入对话语境,使其身心的参与感得到加强。在融媒体时期,播音主持不再是“传声筒”,而是以有态度、有温度的表达者身份出现,只有情感化的传播,才能增强媒体的亲和力,提高舆论引导的实效性。

其次,严格把握用语尺度,保持媒体应有的格调和公信力。语态网感化不可理解为对网络热词的生搬硬套,更需主持人了解当下受众接收信息的偏好、习惯,要把传统媒体的规范性同网络语言的松弛感相结合,在用词方面,倾向于选择通俗易懂、生活化、带有情境色彩的词汇,使其替代较为生硬的官方用语。发音方式上要避免刻板化和过于标准,允许适度保留个人音色特质,语流应随内容情绪自然起伏,通过语气的停顿、重音的变化提高表现力,使主持形象更真实、更鲜活[2]。

(二)打破边界,创造融媒新品态

传统播音主持行业要想真正走出原有框架、打造具有融合特征的新内容形态,就必须从根源上改变内容的生产方式。因此,创新不能浅尝辄止,应彻底打开创作视野,首先,可以尝试以声音为主线,融入纪实音效、环境声、多人情景对话等元素,制作出带有强烈叙事感的语音纪录片或广播特写,其依托声音艺术构建情境、传递情绪,使内容既有专业厚度,又具备感染力;其次,播音主持可借助现代音频处理工具、虚拟现实、三维声场构建等技术,打造更沉浸、更具互动性的听觉产品,比如模拟真实的声场移动,使听众通过耳机感受声音的方位变化和距离感,增强内容的身临其境效果。还可以将语音与动态声谱、可视化声纹相融合,让声音不仅可听,还可看、可感知;此外,当前不少播音员擅长传统模式,但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策划、跨界制作知之甚少,因此,应加强相关岗位对融媒体语言形态、声音设计等方面的培训,推动主持人从幕后走到幕前,更早介入创意生成环节。只有从内容、技术、人资三个方面共同发力,传统播音才会不再被“传统”二字所束缚,进而生产出更多符合当代传播规律、具备持续影响力的新型声音内容。

(三)矩阵布局,实现跨平台运营

该方法的目的,是摆脱单一渠道分发的局限性,将主持人或节目品牌有选择地铺设到多个不同属性的传播平台上,形成彼此呼应、功能互补的网状结构。实际来说,需细致分析各终端特点,进行差异化内容设计,比如一个完整的新闻直播或专题节目,更适合在自有官方应用、门户网站或长视频类平台播出,这样可以保证内容的严肃性、完整性 [3] ;而其中具有传播潜力的精彩片段、幕后故事等,可重新剪辑包装,以短视频、图文动态推送至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型平台,实现快速传播;若内容专业性较强、需深度解读,可选择在知乎、B 站专栏等知识社区建立据点,通过撰写长文章、开展问答互动,吸引并维系高认知用户群体;最后,资源整合是保障执行效率的前提,平台矩阵的运作,需有集中化的制作中台作为支撑,围绕内容剪辑、平面设计、动态图文制作到虚拟播报场景搭建,为播音主持提供一站式服务,减轻其创作负担,使其更专注于内容的表达与呈现。只有在协同管理的运营模式下,矩阵才能从分散的点位布置,升级为高效联动的传播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讨了融媒体时代传统播音主持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认为传统播音主持若要在新格局中保持影响力,就必须从表达方式、内容形态及跨平台能力三个关键方面寻求突破,所提出的建议对巩固传统媒体公信力、扩大主流价值传播效能具有现实意义。未来仍需深化课题研究,加强技术渗透,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打造与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泽娟 , 周爽 . 对智媒时代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 [J]. 记者摇篮 ,2024,(08):39-41.

[2] 蒙宇 . 新媒体时代: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转型之路 [J]. 文化产业 ,2024,(17):37-39.

[3] 刘亮宏 . 谈融媒时代广电媒体播音主持转型发展 [J]. 广播电视信息 ,2024,31(0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