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
李敏
临澧县农业农村局 湖南临澧 415200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 稻的产量与质量。长期以来,化学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强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在该形势背景下, 要 推动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防控技术强调利用生 虫害的合理控制,不仅能够减少化学农药依赖,而且还能够 此可以看出,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效果的重视至关重 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
1.1 生态调控技术
1.1.1 合理规划稻田布局
对稻田与周边植被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繁殖的生态环境,在稻田周边保留或者种植一些杂草带、树木等,为捕食性昆虫、鸟类等天敌提供庇护场所,促使其能够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稳定生存,以此来增强其自然控害能力[1]。此外,还可以借助稻鱼、稻鸭共生等复合生态模式,鸭子在稻田中活动能够捕食部分害虫及杂草,其粪便还能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料,而鱼的游动可改善稻田水体环境,减少病虫害滋生,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1.1.2 种植蜜源植物
在稻田田埂、周边种植芝麻、油菜花等蜜源植物,吸引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天敌昆虫前来觅食、栖息,增加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这些天敌昆虫能够有效寄生或捕食水稻害虫,比如赤眼蜂能够寄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害虫的卵,从而降低害虫的繁殖率,减轻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1.2 理化诱控技术
1.2.1 性信息素诱捕技术
利用人工合成的害虫性信息素,将其放置在诱捕器中,模拟雌虫释放的性信号,吸引雄虫前来交配,进而捕杀雄虫。比如在稻田中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能够大量诱捕二化螟雄虫,打乱其交配行为,减少下一代害虫的发生数量,虽然该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但是只针对目标害虫,对其他有益生物和环境几乎无影响,所以在使用时要根据实际需求谨慎选择。
1.2.2 灯光诱捕技术
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如图 1 所示)是常用的灯光诱捕设备,其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夜间发出特定波长的光,吸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飞向灯光,并利用高压电网将害虫触杀[2]。该技术能够大面积应用于稻田,有效降低害虫虫口密度,并且以太阳能为能源,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
1.3 生物防治技术
1.3.1 利用天敌昆虫
在生物防治技术应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释放捕食性天敌昆虫,其中中华淡翅盲蝽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水稻生长前期,按照一定比例释放中华淡翅盲蝽,其可在稻田中捕食稻飞虱若虫和成虫,抑制稻飞虱种群增长,并保护和培育稻田中的蜘蛛、青蛙等本土天敌昆虫,以此来增强生物防治效果。
图1 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

1.3.2 应用生物农药
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对水稻病虫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符合绿色防控的要求 [3]。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产生伴孢晶体,对鳞翅目害虫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具有毒杀作用,而枯草芽孢杆菌能够通过竞争营养、空间以及产生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原菌的生长。
1.4 科学用药技术
1.4.1 精准施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田间监测数据以及水稻的生长情况,准确把握施药时机,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施药剂量。在施药过程中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盲目用药和过量用药,尤其在水稻破口期,对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风险,精准喷施相应的杀菌剂,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能够减少农药用量。
1.4.2 选用高效施药器械
在施药时利用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器械 提高农药的喷施效率和均匀度。无人机施药具有作业效率高、不受地形限制等优势,能够快速 成大 施药任务,并精准控制喷头流量和喷雾高度,不仅能够保证农药均匀覆盖水稻植株,而且还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 以此来减少农药浪费和漂移对环境的污染影响。
2 加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效果的策略
2.1 加强组织领导,项目推进有力
临澧县成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整县 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植保、种植业 、种植业股、科技教育股、植保植检站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 公室设植保植检站,具体负责协调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 [4]。成立临澧县水稻病 害绿色 治融合整县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技术指导组,分管植保植检负责人任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及植 体工作人员为成员,技术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现场指导落实技术措施。
与此同时,将水稻病虫害 项扶持资金,用于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示范基地建设、 技术培训等方面。省级财政根据各地推广 入与推广任务相匹配,并建立资金使用监管机制 织参与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 并支持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技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和成效,有 度,以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强化宣传发动,创建氛围浓厚
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的推进过程中,宣传发动是激发各方参与热情、提高技术知晓度和接受度的重要环节,以全方位、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宣传,促使农民、经营主体及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以此来为技术推广营造良好环境。在具体宣传过程中要重点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病虫害危害、提高稻米品质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结合实际案例,用具体数据展示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后水稻产量的提升幅度、农药成本的降低数额以及稻米市场价格的优势,让农民直观感受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宣传技术对保护稻田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环保意识。针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不同绿色防控技术,编写通俗易懂的技术手册、操作指南和宣传资料,并详细介绍各类技术的应用条件、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引导农民能够快速掌握技术要点。尤其对新型植保器械的使用方法,要借助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演示讲解,促使农民对各项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使用。
2.3 强化工作统筹,关键把控到位
首先,根据项目实施要求,临澧县确定在 2 个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创建 2 个千亩核心示范片,即烽火乡观音庵村、沔泗村、将军山社区和合口镇龙池堰社区、龙家溪村,其他 10 个乡镇街道各创建 1 个 300 亩示范片,其中千亩、百亩示范片均按要求制作示范标牌,安装在示范片核心位置。其次,县乡两级投入资金 48 万元保障绿色防控物资到位,县植保植检站采购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60 盏、二化螟性诱捕器3000 套、绿僵菌2000 瓶、井冈腊芽菌 2000 瓶,项目乡镇共采购赤眼蜂 6000 卡、黄豆种子 1300 公斤,全部用于示范片创建工作。最后引入临澧县艺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欧阳种粮专业合作社 2 家专业化服务组织全程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推进,以此来实现防治适期精准、防治药剂绿色、防治方式高效、防治效果可靠的目标。
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的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有效控制 增加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 损失成本[5]。比如 2024 年,在临澧县合口镇龙家溪村和 算结果,龙家溪村示范片晚稻平均亩产达657 公斤,创历 70 公斤以上,亩平增收450元以上;烽火乡沔泗村晚稻 亩平增收200 元以上。基于此,通过实施该项目,全县水稻绿色防 算,可增收3500 万元。
3.2 生态效益
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够 ,降低农药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进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哦保护。 能,有利于增加天敌昆虫等生物的多样性,以便更好的维护稻田 (统一品种及栽培模式)、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 年减少 20% 以上,带动全县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 60% 以上,落实统防统治面积 9 量连续保持 降势头,有效减轻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农药减量工作目
3.3 社会效益
绿色防控技术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加安全、健康,有利于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提供基本保证,尤其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进而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此外,减少农药使用对农业生产从业者的健康也具有积极意义,降低其因接触农药而带来的健康风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具体实践中,积极采取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组织培训和观摩活动、印发绿色防控技术手册、张贴绿色防控技术挂图、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等措施,大力宣传绿色防控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等,临澧县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推广应用积极性明显提升,农民群众对绿色防控的知晓率、认同度持续攀升,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全社会树立绿色导向、认识绿色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利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手段来控制水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在提高稻米品质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齐飞 . 信阳市平桥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技术集成及经济效益分析 [J]. 河南农业 ,2024,(23):59.
[2] 陈 宇 航 . 病 虫 害 绿 色 防 控 技 术 在 水 稻 种 植 中 的 应 用 局 限 与 创 新 性 分 析 [J]. 种 子 科技 ,2024,42(20):124-126.
[3] 彭瑶 , 郭娟 , 王星 .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J]. 新农民 ,2024,(18):66-68.
[4] 朱中考 . 普安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要点 [J]. 湖北植保 ,2024,(03):70-72.
[5] 罗淑敏, 揭平路. 水稻种植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04):47-49.
作者简介:李敏(1980.1-),男,汉族,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工作: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