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电力现货市场的集中竞价机制分析

作者

庄经东

华能大庆热电有限公司 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一、集中竞价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引导作用

1.1 对发电企业的行为引导

集中竞价机制利用价格信号促使新能源电站改进自身的出力预测精确度及调节响应能力。如果发电企业能准确把握自身的发电特性,并持续稳定地参与到市场报价当中,那么就会极大地缩减由于出力波动而引发的弃风、弃光现象;而且由于其较低的边际成本,在同其他参与者展开竞争时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消纳效率。

在电力市场化交易框架之下,集中竞价机制带来的价格波动为火电企业和新能源发电主体协同优化提供了关键机会。火电厂可在新能源出力较少时段提升报价以获取超额收益,在新能源出力高峰时段降低报价,以此争取调度优先权,并参与到调峰辅助服务中,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1.2 对售电企业的行为引导

在集中竞价交易模式之下,售电企业可以采用“价差套利”策略改善运营效果。将历史电价数据、负荷预测模型以及新能源发电量预估信息融合起来,在电力供需不均衡的时段设计不同的采购方案:依靠中长期合约锁定基本负荷需求,利用现货市场的灵活度调节剩余电量,以此达到削减购电成本的目的。在预计某个时段的电价会大幅上升时,售电企业可提早参与日前市场的竞价,锁定一部分电量,避免集中竞价过程中高溢价带来的风险。

同时,如果要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售电企业应根据集中竞价机制中的价格信号规划不同的用电方案:针对工业用户,可推行“错峰用电”模式,促使其将高能耗设备的运作时间安排在低谷时段,从而达成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于商业用户,需创建多种类的“分时电价套餐”—— 由于他们的需求特性多种多样,从“代理采购”向“增值服务”转型的战略举措,将会极大提升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1.3 对用户的行为引导

分时电价机制依靠集中竞价产生的动态价格信号,能有效引领用户改善自身的用电行为模式。通过智能电表获取即时的现货市场价格信息后,用户可在低谷时段开启高能耗设备运转,在高峰时段缩减电力消耗,做到“削峰填谷”,进而缩减整体的经营费用。这种机制为用户侧的储能设施及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了经济保障:用户可利用低价时段执行充储操作,在高峰时段释放储存的电量以满足自身需求,或参与市场交易获取收益;分布式光伏用户可在日照充足的时段率先采用自家产生的电力,并将剩余电量借助集中竞价机制完成市场化流转,进而提升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集中竞价机制让用户直接参与到市场化电价信号的传导过程中,促使用户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决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通过分析价格波动规律、调整用电模式以减少运营成本,并且对售电公司的服务质量及报价策略提出更高要求;这不仅会促使售电企业提高自身服务水平,还能逐步形成“用户 — 售电企业 — 发电企业”的良性互动生态圈。

二、电力现货市场集中竞价机制的优化路径

2.1 完善竞价规则

将节点边际电价(LMP)纳入电力市场机制,可很好地体现电网阻塞、网损等区域特性,从而促使发电资源向需求量大的地方流动,推动负荷从供应过剩的地方流向供应不足的地方。通过优化节点划分办法、改进价格信号的空间分辨率,有益于实现资源分配精准化、高效化的目的。

在集中竞价机制中加入“可中断负荷”申报环节,为用户在高电价时段主动削峰并获得经济补偿提供机会;针对新能源出力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设计“滚动竞价”模式,将日前市场申报时长从 24 小时缩短到 6 小时或 3 小时,促使新能源发电企业根据实时预测调整报价策略,从而减小由于预测误差造成的弃风、弃光情况及价格波动风险;同时要完善新能源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奖励机制,采用“竞价收益 + 辅助服务收益”的组合形式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2 强化技术支撑

整合数据采集、申报管理、出清计算、安全校验、结算统计等主要功能模块,搭建一体化交易平台,力求实现集中竞价交易的全流程在线自动运作。为保证交易过程顺利开展,系统须具备较强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即时运算能力,且要打造开放的数据交互接口,让市场主体可接入第三方分析工具,进而提升报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创建融合负荷特性、新能源发电量、燃料成本及电网运行约束的价格预估模型,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精准的价格走向分析依据;同时规划实时风险监视系统,针对价格异常波动及市场操纵行为展开动态监测并发出警报,帮助监管部门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重点开发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把历史数据、即时信息、价格预估模型融合起来,自动产生最佳报价方案,为发电企业、售电公司提供科学决策参照。保证数据安全、保护用户隐私,就要创建起完善的数据加密体系,形成严格的访问权限管理,真正守护好市场参与者的资料权益。

2.3 健全协同机制

构建融合“实物交割”与“金融结算”的中长期合约交易平台,让市场主体能通过集中竞价优化自身的剩余电量分配策略;同时要将中长期合约的价格与现货市场的价格挂钩,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这样可避免两者差距过大导致的市场分割风险,进而实现“中长期保障基本供应,现货灵活调节供需”的协同运作效果。

将调频、备用及辅助服务的成本效益纳入集中竞价定价机制,创建“电能量 + 辅助服务”的一体化出清架构。在集中交易环节,具备调频能力的发电主体需一同递交电能量报价和调频服务报价,交易平台根据供需双方的实际需求,采用协同优化算法生成机组组合方案,目的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益。此模式既能显著提升辅助服务的供应效率,又能有效削减电力系统的运作费用。

将碳排放成本纳入火电厂集中竞价报价机制,可促使高能耗机组改善能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通过设立以每度电碳排放成本为标准的报价规则,增强低碳机组的竞争实力,进而推动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创建碳配额交易体系后,火电厂可借助碳市场购入配额来弥补超标排放,这样有利于实现电力交易和碳交易的协同改进目的。

结语:电力现货市场的主要运作机制遵循“边际定价、公开申报、安全校验”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最优化分配。该机制所形成的信号对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及终端用户的行为选择有着显著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兼顾供需状况、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情况及电网安全约束等诸多要素,且依靠健全的制度架构、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防止市场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保证竞争环境的公平与规范。

参考文献:

[1] 杨祯园 .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研究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5,(13):260-262.

[2] 张晓彤 . 电力市场不同竞价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 [D]. 华北电力大学 ( 北京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