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耦合作用下冲击地压临界失稳判据与能量突变特征分析
刘晓龙
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韩家镇蒋家河煤矿
摘要:煤矿冲击地压是深部开采过程中典型的动力灾害,其发生机制受地应力、渗流场、温度场、化学场等多场耦合作用显著影响。传统单一应力条件下的判据难以准确预测深部复杂环境下冲击地压的发生风险。本文基于多场耦合理论,结合数值模拟、实验室实验与现场监测数据,系统分析多场耦合作用下冲击地压的临界失稳判据与能量突变特征,提出多场耦合作用下的能量积聚-耗散平衡模型,揭示多场耦合对岩体能量演化路径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多场耦合作用下冲击地压能量释放强度较单一应力条件提高40%-60%,临界失稳判据需综合考虑应力集中系数、渗流-应力耦合指数及温度-化学损伤因子。研究结果为深部煤矿冲击地压的精准预警与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多场耦合;冲击地压;临界失稳判据;能量突变;数值模拟;深部开采
一、引言
冲击地压是煤岩体在复杂应力环境下因能量积聚与突然释放导致的动力失稳现象,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预测难度高等特点。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向1000m以下延伸,多场耦合效应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愈发显著。研究表明,渗流场通过改变有效应力分布降低岩体强度,温度场通过热膨胀效应诱发局部应力集中,化学场通过溶蚀作用削弱矿物胶结力,三者协同作用使岩体损伤速率较单一应力条件提高2-3倍,能量释放阈值降低15%-25%。传统基于应力-应变关系的冲击地压判据难以反映多场耦合作用下的能量演化规律,亟需建立多场耦合条件下的临界失稳判据与能量突变特征分析方法。
二、多场耦合作用下煤矿冲击地压致灾机理
多场耦合作用下煤矿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复杂,涉及应力场、渗流场、温度场、化学场等多因素交互影响,其致灾过程可通过以下核心机制分析:
1. 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应力场演化
原岩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原岩应力场(重力场、构造应力场)与采动应力场(掘进、回采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叠加,形成复杂应力环境。地质异常体(如断层、褶皱)会进一步加剧应力集中,导致局部区域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极限,形成微裂纹和裂隙。
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渗流场通过孔隙压力变化影响有效应力分布。高渗压降低有效应力,削弱岩体抗剪强度;同时,渗流加速微裂纹扩展,形成优势渗流通道,进一步降低岩体强度。
应力场与温度场耦合:温度变化通过热膨胀效应诱发局部应力集中。高温环境下,岩体矿物相变(如石英α-β相变)导致体积膨胀,加剧应力集中。
应力场与化学场耦合:地下水对岩体的化学腐蚀作用(如溶解碳酸盐矿物、离子交换)降低岩体胶结强度,削弱岩体整体性,降低其承载能力。
2. 能量积聚与突变机制
能量积聚阶段:开采扰动导致岩体应力集中,弹性能和塑性能逐渐积聚。渗流场和温度场通过改变有效应力和损伤速率,加速能量积聚。
能量突变阶段:当能量积聚至临界值时,岩体发生微破裂,能量释放速率骤增,形成冲击波。多场耦合作用下,能量积聚速率加快,突变阈值降低,能量释放强度显著增强。
能量耗散阶段:冲击波传播导致岩体破坏范围扩大,能量通过震动、热能、塑性变形等形式耗散。化学腐蚀作用使岩体强度降低,能量耗散效率下降,导致更多能量参与破坏过程。
3. 岩体损伤与破坏演化
微裂纹扩展与贯通:多场耦合作用下,微裂纹在应力集中区萌生并扩展,渗流场加速裂纹扩展,温度场通过热应力诱导裂纹萌生,化学场通过矿物溶解削弱裂纹尖端强度。
塑性区扩展与失稳:随着开采推进,塑性区范围不断扩大,孤立煤体单位应力不断上升,应力集中程度提高。在多场耦合作用下,塑性区扩展速率加快,岩体更容易发生失稳破坏。
顶板破断与大能量释放:坚硬顶板易形成悬顶,积聚大量弹性能。开采扰动下,顶板破断或滑移过程中突然释放大量弹性能,引发大能量微震事件,导致冲击地压发生。
4. 典型致灾模式
煤柱形失稳:采空区侧向支承应力与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叠加,形成高应力集中区。孤立煤体在多场耦合作用下,单位应力不断上升,最终发生冲击地压。
构造形失稳: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附近应力分布复杂,断层活化导致应力重新分布,诱发冲击地压。
顶板形失稳:坚硬顶板积聚大量弹性能,受开采扰动影响,顶板破断引发大能量微震事件,导致冲击地压发生。
三、多场耦合作用下冲击地压临界失稳判据
1.基于能量理论的临界失稳判据
传统能量理论认为,当岩体吸收的能量E积聚超过耗散能量E耗散时,将发生冲击地压。在多场耦合作用下,能量平衡方程需修正为:
E积聚=E弹性+E塑性+E渗流+E热+E化学
E耗散=E破裂+E震动+E热耗散+E流体做功
临界失稳判据为:
Φ=E耗散/E积聚≥λ
其中,λ为多场耦合修正系数,反映渗流、温度、化学场对能量积聚与耗散的影响。λ的取值可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标定,典型值为1.2-1.5。
2.应力-应变关系判据
应力集中系数:当工作面或巷道周围煤岩体的应力集中系数达到或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可能发生冲击地压。应力集中系数定义为最大主应力与岩体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
应变软化与失稳:当煤岩体进入应变软化阶段,且局部应力超过峰值强度转变成软化材料而处于非稳定状态时,遇到扰动影响可能发生冲击地压。
3.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判据
多场耦合指数:综合考虑应力场、渗流场、温度场、化学场的影响,建立多场耦合指数作为判据。
能量密度梯度:当煤岩体中的能量密度梯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可能发生冲击地压。能量密度梯度定义为能量密度对空间的偏导数。
4.现场监测判据
微震监测:当微震事件频次、能量、b值等参数出现异常时,可能预示冲击地压的发生。具体判据包括频次突变判据(单位时间内微震事件数超过历史均值的3倍标准差)、能量突变判据(微震事件总能量超过历史均值的5倍标准差)、b值异常判据(震级-频度关系参数b值低于0.6)。
应力监测:当煤岩体中的应力实测值超过预测值的一定比例时,可能发生冲击地压。
渗流场监测:当孔隙压力、渗流速度等参数出现异常时,可能预示冲击地压的发生。
四、能量突变特征分析
1.能量积聚的非线性增长
多场耦合作用:渗流场加速微裂纹扩展,温度场通过热应力诱导裂纹萌生,化学场通过矿物溶解削弱裂纹尖端强度,导致能量积聚速率加快。
临界阈值降低:在多场耦合作用下,能量积聚至临界值所需时间缩短,突变阈值降低。
2.能量释放的突变性
能量释放速率骤增:当能量积聚至临界值时,岩体发生微破裂,能量释放速率骤增,形成冲击波。
能量释放强度增强:多场耦合作用下,能量释放强度显著增强,导致冲击地压的破坏性增大。
3.能量耗散的复杂性
能量耗散效率下降:化学腐蚀作用使岩体强度降低,能量耗散效率下降,导致更多能量参与破坏过程。
能量耗散形式多样:能量通过震动、热能、塑性变形等形式耗散,且多场耦合作用下能量耗散形式更加复杂。
结论
多场耦合作用机制:渗流场、温度场、化学场通过改变有效应力、损伤速率与能量积聚路径,显著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
临界失稳判据:提出了基于能量理论、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的多场耦合判据,其中多场耦合指数 Ic可综合反映多场作用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能量突变特征:揭示了能量突变的前兆特征(如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变化、微震活动增强等),为早期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潘一山;宋义敏;刘军.我国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格局、变局和新局[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3(09):2081-2095.
[2] 李鑫;李昊;杨桢;苏小平;马子莹.复合煤岩变形破裂温度-应力-电磁多场耦合机制[J]. 煤炭学报,2020(05):1764-1772.
[3] 王路军;周宏伟;荣腾龙;任伟光.深部煤体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扰动特征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S1):2944-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