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儿园,看非遗“上鹞灯”如何传承与创新
糜聃
常熟市浒浦幼儿园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幼儿园开展园本化非遗游戏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至关重要。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基础阶段,引入非遗资源到幼儿园游戏活动,可丰富课程资源,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本文深入探讨当地非遗“上鹞灯”的传承及内容,研究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的有效融合方式,并提出加强教师非遗知识素养、开发非遗课程资源以及加强家园合作等促进非遗在幼儿园传承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非遗;角色游戏;幼儿园
一、斟酌精选,择取适宜内容
“上鹞灯”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历经长期传承,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彰显苏南独特风俗,具备教育、审美、认知和娱乐等多种功能。幼儿园开展“上鹞灯”体验活动,借助角色游戏使幼儿接触非遗文化,实现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幼儿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1)去芜存菁,合理取舍
“上鹞灯”是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当地元宵节时,“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小孩兴致高。天上放鹞灯,地上舞龙灯,家家户户挂彩灯”,热闹非凡。同时,“上鹞灯”成为百姓比赛项目,鹞子的大小、精美程度,放飞高低,鹞灯数量、挂灯时长以及鹞琴声音是否悦耳等都是评比标准,内容繁杂。因此,合理筛选至关重要。
幼儿园关注幼儿年龄特点、兴趣和需求,选取适宜内容,为幼儿提供有益的文化体验。一方面,教师去除不适宜内容,保留鹞子制作的精美程度和大小等要素;另一方面,根据幼儿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对传统上鹞灯中放飞高度和鹞灯数量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既保留原有韵味,又便于幼儿操作和游戏。
(2)拓展思路,勇于尝试
除对已有“上鹞灯”活动选编外,教师敏锐察觉到幼儿对绘本故事的喜爱,大胆将生活常见事物绘制成故事画在鹞灯纸面上,开展“我用故事画‘鹞灯’”系列活动,如《家乡‘上鹞灯’》《江南小镇》等。同时,结合幼儿所学线描画技巧和在园观察到的事物,设计具有童趣的“上鹞灯”样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以鹞灯工坊为切入点,引导幼儿探索非遗“上鹞灯”世界,鼓励幼儿自创多种类型的上鹞灯作品,如菱形、长方形、动物形等。这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的方式,吸引众多幼儿加入鹞灯工坊,一起学做上鹞灯。
(3)挖掘资源,大胆开发
选择基于幼儿已有经验的鹞灯作品,更易激发幼儿制作“上鹞灯”的兴趣。教师积极开发,与幼儿将在园生活和游戏内容融入“上鹞灯”,生成首个鹞灯工坊作品主题——《我与鹞灯有个约定》。
尽管“上鹞灯”对大众吸引力渐失,但仍有部分人欣赏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在本园幼儿笔下,这一文化重焕光彩。幼儿将种大蒜、浇水、和朋友玩游戏等故事制作在鹞灯纸面上,用麻绳串联风筝挂在工坊展示墙,融入社会性角色游戏,展示学非遗的有趣经历。
这一尝试激发更多幼儿制作“上鹞灯”的愿望,也让更多人认识这些传承非遗文化的浒幼娃娃。通过学做“上鹞灯”,幼儿了解家乡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大胆表达生活游戏和人文环境,在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激发传承非遗文化的愿望。
二、关注幼儿,选取有效形式
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上鹞灯”工坊游戏需关注幼儿年龄特点,遵循发展规律,采用有效策略,让幼儿感知非遗文化。
(1)悉心指导,强化体验
为呈现原汁原味的“上鹞灯”,我园通过视频、实物展示等形式展示其魅力,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园指导,师幼共同学习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作品让幼儿赞叹,生动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留恋。通过多方合作,师幼对“上鹞灯”和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了解。
(2)游戏互动,激发兴趣
教师汲取“上鹞灯”艺术精粹,结合幼儿年龄和学习规律,开发“上鹞灯”工坊游戏活动方案,如制作、售卖“上鹞灯”及体验工作馆等。教师以游戏口吻吸引幼儿制作“上鹞灯”,并将非遗游戏活动融入秋日集市,添加售卖环节,吸引其他幼儿购买。这些活动迁移幼儿在娃娃家、超市等角色游戏经验,加入非遗“上鹞灯”改编。
(3)关注个体,分工合作
在非遗“上鹞灯”的传承与教育实践中,充分关注幼儿个体差异,通过合理分工合作,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机会,是实现非遗文化在幼儿群体中有效传播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上鹞灯”游戏活动中,幼儿分工合作,各展其能。服装组幼儿观察鹞灯色彩图案获取灵感,用鲜艳色彩模仿外观或绘制独特纹样,如鹞子形状、翅膀纹理等,了解鹞灯外观,锻炼艺术表现力与想象力。道具组幼儿热情高,利用彩纸、木棒等材料自制道具,如绘制鹞灯图案的快板、模拟花朵装饰的彩花,学会选材料与加工,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表演组幼儿专注练唱曲目,倾听旋律歌词,反复练习,熟悉文化内涵,锻炼语言表达和音乐感知能力。
三、整合资源,组织多项活动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当下,全社会积极推动非遗传播体系的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渠道建设,致力于让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围绕“上鹞灯”这一非遗项目组织开展多项活动,为幼儿打开了一扇了解非遗世界的大门。
(1)幼儿园——活动的主阵地
幼儿园在非遗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上鹞灯”活动开展的核心主阵地。为了让幼儿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上鹞灯”文化,我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常规活动
每周定期举行的上鹞灯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模拟“上鹞灯”相关的场景和情节,如制作鹞灯、放飞鹞灯等,通过亲身参与,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2)专场活动
①秋日非遗集市:在秋日这个特殊的季节里,举办非遗集市活动。集市上展示和售卖各种与“上鹞灯”有关的物品,如手工制作的鹞灯、鹞灯相关的文创产品等。幼儿可以在这里体验买卖的过程,了解商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欣赏到不同风格的鹞灯作品,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②“上鹞灯”体验坊:专门设置体验坊,为幼儿提供一个亲自动手制作“上鹞灯”的空间。在体验坊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择材料开始,逐步学习制作鹞灯的各个步骤,包括设计造型、绘制图案、组装等。通过实际操作,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制作技能,更能深刻体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制作工艺的精细之处。
③专属舞台搭建:为表演“上鹞灯”儿歌的小演员打造专属的展示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小演员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对“上鹞灯”儿歌的理解和演绎,通过歌声传达“上鹞灯”文化的内涵。其他幼儿则可以作为观众欣赏表演,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3)渗透活动
除了上述专门的活动外,“上鹞灯”文化还渗透在班级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中。在班级区域活动中,设置与“上鹞灯”相关的区域,如美工区可以让幼儿制作鹞灯的手工制品,阅读区可以放置有关“上鹞灯”的绘本等。在主题活动中,围绕“上鹞灯”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探究“上鹞灯”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制作工艺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上鹞灯”文化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滋养着幼儿的心灵,在他们幼小的心中种下非遗文化的种子。
(2)家庭——重要的合作伙伴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视,与幼儿园紧密合作,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学习氛围。
1)家园共育活动
我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邀请有制作“上鹞灯”经验的家长来园与幼儿一起参与“上鹞灯”工坊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幼儿传授自己的制作经验和技巧,与幼儿共同完成鹞灯的制作。同时,家长还会教唱相关童谣,如《村居》,通过童谣的传唱,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上鹞灯”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家长带领幼儿积极参与社会面上的鹞灯节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可以看到更多种类的鹞灯,了解不同地区的鹞灯文化特色,拓宽自己的“上鹞灯”视野。同时,幼儿还可以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感受非遗文化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3)社区——丰富多样的资源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区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幼儿园积极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的机会。
1)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教师参观区非遗图书馆,让教师深入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包括“上鹞灯”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文化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获取这些知识后,可以更好地将其传授给幼儿。同时,幼儿和家长一起参加鹞灯文化节,在文化节上,幼儿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鹞灯表演,如鹞灯舞蹈、鹞灯杂技等,还可以参与鹞灯制作体验活动,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鹞灯。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传承教育活动
社区还积极配合开展鹞灯体验活动和小小非遗传承人的活动。在鹞灯体验活动中,幼儿可以在社区工作人员或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学习鹞灯的制作技巧和文化内涵。在小小非遗传承人的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非遗传承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播者和守护者。
四、凝练总结、弘扬非遗精髓
本文围绕浒浦“上鹞灯”在园本课程游戏开发中的实践展开研究,这一研究过程具有多方面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1)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1)文化素养的提升
通过将“上鹞灯”融入园本课程游戏,幼儿有机会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熟悉“上鹞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素养的积累将为幼儿今后理解和欣赏其他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2)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参与“上鹞灯”相关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在制作“上鹞灯”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动手操作各种材料,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精细动作技能;在设计鹞灯样式时,幼儿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与同伴合作完成“上鹞灯”相关活动时,如在表演环节中分工合作,幼儿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个性发展的关注
“上鹞灯”工坊游戏活动注重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幼儿的个性需求。不同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不同的活动环节,如有的幼儿擅长绘画,可在服装组设计鹞灯特色服装;有的幼儿喜欢唱歌,可在表演组练唱曲目。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幼儿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增强自信心,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传承主体的培养
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上鹞灯”园本课程游戏,使幼儿从小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培养了非遗文化传承的潜在主体。这些幼儿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有可能成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为非遗文化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
2)传承模式的创新
本文所探讨的“上鹞灯”在园本课程游戏开发中的实践,开创了一种新的非遗文化传承模式。这种模式将非遗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该模式还整合了家庭和社区的资源,形成了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这种多主体、多渠道的传承模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的途径。
3)文化传播的拓展
在幼儿园开展“上鹞灯”相关活动,不仅使园内的幼儿受益,还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将非遗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家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会将“上鹞灯”文化传播给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社区在配合开展活动时,也会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关注非遗文化。这种文化传播的拓展有助于提高非遗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3)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作用
1)课程资源的开发
本研究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可以借鉴本文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园本课程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选择适宜的非遗文化内容和活动形式,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2)教育合作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家庭和社区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家庭和社区与幼儿园紧密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这种教育合作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教育领域,强调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园积极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教育理念的更新
本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幼儿为中心,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强调了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突出了游戏活动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本文中汲取经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合理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香贵,杨惠英,朱昌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成都市成华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文化论坛,2010(3):152-155.
[2]张悦,王冰,韩奇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J].艺术教育,2013(2):40-41.
[3]刘梅.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6).
[4]张血玲.近十年幼儿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综述与评论[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6).
[5]索长清.幼儿学习品质之概念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6).
[6]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7]皮军功.生活教育论[D].西南大学,2011.
[8]郑天然.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科学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27).
[9]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