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闫文静
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数学故事凭借趣味性与形象性,能将抽象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情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其理解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应用时需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度性原则,可在新课导入、知识讲解、课后拓展等环节分别运用,如借助故事引出乘法概念、讲解行程问题公式、拓宽小数知识等。研究其应用,对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故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数学故事作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的故事情节相结合,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故事充满向往。数学故事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 “圆的周长” 时,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一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学生们被祖冲之的故事所吸引,对圆周长的学习也充满了热情,迫切想要了解祖冲之是如何计算的,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2.2 促进数学知识理解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数学故事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在讲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讲述 “分蛋糕” 的故事:小明过生日,妈妈买了一个蛋糕,要分给小明和他的两个好朋友。问每人能得到多少蛋糕?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很容易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轻松掌握分数的概念。
2.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讲述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时,阿基米德通过将皇冠放入水中,利用水的体积变化来测量皇冠体积,这一过程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维。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数学思维的熏陶,学会运用转化、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3.1 科学性原则
数学故事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符合数学学科的科学性。故事中的数学概念、原理、计算方法等都要正确,不能为了追求趣味性而歪曲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述高斯小时候计算 1 到 100 的和的故事时,要准确介绍高斯运用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学到正确的数学知识。
3.2 针对性原则
选择的数学故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教授 “认识图形” 时,可以讲述七巧板的故事,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与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征和组合。
3.3 适度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依赖。数学故事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正常的数学教学。要合理安排故事讲述的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一堂 40 分钟的数学课,故事讲述时间可以控制在 5 - 10 分钟左右。
四、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4.1 新课导入环节运用数学故事
在新课导入时,讲述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数学故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学习 “乘法的初步认识” 时,讲述 “孙悟空分桃子” 的故事:孙悟空带回了一些桃子,要分给花果山的小猴子们。如果每只小猴子分 3 个桃子,4 只小猴子一共需要多少个桃子?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模仿孙悟空的动作神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花果山的场景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出乘法的概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从而顺利开启新知识的学习。
4.2 知识讲解过程融入数学故事
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适时地融入数学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讲解 “行程问题” 为例,讲述 “龟兔赛跑” 的故事时,教师可借助动画演示龟兔赛跑的过程,将路程、速度、时间的概念融入其中。在动画中清晰展示兔子和乌龟各自的速度、奔跑的时间以及最终所跑的路程,兔子速度快,但中途睡觉浪费时间;乌龟速度慢,但坚持不懈跑完全程。通过这样直观的呈现,让学生深刻理解路程 = 速度 × 时间这一公式,以及在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4.3 课后拓展延伸运用数学故事
课后布置与数学故事相关的拓展任务,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了 “小数的认识” 后,让学生课后查找关于小数点的故事,如 “一个小数点引发的悲剧”。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小数点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还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找到的故事,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五、结论
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应用数学故事时,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度性原则,采用合适的应用方法,如在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课后拓展延伸等环节巧妙运用数学故事。通过将数学故事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未来,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开发更多优质的数学故事资源,创新应用方式,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登保.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之友,2024,(14):38-40.
[2] 刘鹏.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信息发展论坛论文集(五).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2024:3.
[3] 刘宗旗,李丽娟,王惠敏.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数学之友,2024,(0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