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路径
林红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内坑镇锦和小学 362200
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塑造学生品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差异,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
1.1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养成内涵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养成,聚焦于学生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与法治意识的内化及践行。如在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我国领土知识,更应组织学生绘制中国地图、讲述爱国故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进而养成尊重国旗国徽、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习惯。
1.2 课程与习惯养成的逻辑关联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行为习惯养成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课程中“我们的公共生活”板块,包含“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 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理解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从而养成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组织讨论破坏行为的后果,并共同制定班级爱护公约。
1.3 习惯养成的育人价值体现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在 “健康过好每一天” 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不仅关乎其身体健康,更有助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定个人作息计划表,开展健康饮食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选择健康食物,从而培养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在 “我们的情感世界” 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情感、尊重他人感受,组织 “我想对你说” 等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行为习惯养成的现实困境
2.1 课程教学的知识本位倾向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普遍存在知识本位倾向,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在“我们的国家机构” 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讲解国家机构的组成、职能等知识,采用背诵、考试等方式强化学生记忆,却缺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尊重国家机构、依法行使权利等行为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情境时,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正确行为,使得道德与法治教育陷入知行脱节的困境。
2.2 教育方式与时代需求脱节
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形式单一,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 “网络新世界” 教学中,若仅通过口头讲解网络安全知识和道德规范,学生兴趣不高,难以真正理解和遵守。当今学生成长于数字时代,对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更感兴趣。例如,在讲解网络诈骗防范时,传统教学可能只是列举案例,缺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模拟的环节,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实网络环境时,因缺乏实践经验而容易陷入风险,无法
养成安全上网的良好习惯。
2.3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家庭、学校、社会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在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教学中,学校引导学生养成环保习惯,但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却存在乱扔垃圾、浪费资源等行为,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如网络上的不文明言论、公共场所的不道德行为等,也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家校社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信息交流不畅,无法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制定统一的教育策略,导致教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创新路径
3.1 优化课程设计,深化知行融合
优化课程设计,需将行为习惯养成目标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在 “我是独特的” 教学中,教师可设计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尊重他人的独特之处” 等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中,养成欣赏自己、尊重他人的习惯。在 “我们的民主生活” 教学中,通过组织班级民主选举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投票、竞选演讲等过程中,学习民主规则,养成遵守民主程序、尊重选举结果的行为习惯。
3.2 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内生动力
创新教育方式,可借助数字化手段和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在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教学中,利用动画、短视频等形式,将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从而养成依法维权的习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也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如 “小小法治宣传员” 活动,让学生制作法治手抄报、到社区宣传法律知识,在实践中深化对法律的理解,增强法治意识,主动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3.3 强化协同育人,凝聚教育合力
强化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会,分享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情况,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如在 “我和时间做朋友” 教学后,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作息计划,监督学生执行,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校还应与社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如 “文明社区创建” 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养成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习惯。
四、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深入剖析课程理论基础,正视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困境,从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育方式、强化协同育人等方面探索创新实践路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道德法治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加强家校社合作,可显著提升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景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探讨[J]. 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2025,(05):154-156.
[2]张颖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分析[N].科学导报,2025-02-17(B03).
[3]吴伟民.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教师,2020,(2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