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作者

喻智成 杨茂泓 陈娜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重庆南岸 400067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转型必要性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因内容陈旧、互动匮乏,难以契合“Z 世代”学生场景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实效性持续走低。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虽为精准化教育提供了可能,却受限于伦理争议、技术瓶颈与数字鸿沟,尚未形成成熟的应用范式。面对这些交织叠加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从内容创新、技术赋能、伦理规范等多维度推进系统性转型——通过构建“主流价值观+新媒体”融合传播生态、开发轻量化数字教育产品、建立动态化学生画像系统,实现价值引领与个性化教育的平衡。

1.外部环境冲击:价值冲突与信息过载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大学生暴露于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通过社交平台隐性传播,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政治信仰模糊、国家认同弱化等问题;另一方面,网络谣言、娱乐至上的内容挤占主流价值观传播空间,如“校园贷乱象”“消费主义陷阱”等案例频发,亟需思政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2.教育模式局限:内容单一与互动不足

传统思政课仍存在“填鸭式”教学倾向,理论灌输与生活实践脱节。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陈旧”,45%的学生反馈“参与度低”。此外,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因师资力量薄弱,易将思政教育简化为“事务性管理”,忽视学生主体性需求。

3.价值观多元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全球化与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文化渗透、网络舆论失序等问题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模糊性。例如,部分学生受“躺平文化”“功利主义”影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二、大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传统思政教育存在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受众分层精细化不足等短板,难以满足数字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诉求。为此,必须通过多维度的创新路径实现教育理念、载体和方法的全面升级:一方面,需以学生发展规律为主线,贯穿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教育链条,通过分阶段设计实现从价值启蒙到使命升华的阶梯式引导;另一方面,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等跨领域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

1.构建“全周期渗透”的课程思政体系(1)系统化设计与融合:

(2)将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科学伦理等)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的全周期(设计、教学、考核),通过案例库建设、跨学科协同等方式实现“隐性渗透”,避免说教化。

(2)跨学科资源整合

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学系、信息技术中心成立“思政教育协同中心”,开发跨学科案例库。例如,将墨子“节用”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设计“绿色消费”主题辩论赛,提升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度。

2.深化“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模式

(1)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结合

建立“思政+专业”双导师制,鼓励学生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例如,医学专业赴偏远地区开展义诊,记录服务日志并形成思政实践报告;艺术类专业通过“红色主题创作展”传播革命文化。

(2)虚拟仿真技术赋能历史教育

利用 VR 技术还原“长征场景”“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情感共鸣。例如,某高校开发的“中共一大虚拟纪念馆”使学生在交互中理解建党精神,学习留存率提升 40%[1]

3.数智赋能:推动精准化与个性化教育

(1)大数据驱动的学生画像

构建学生行为数据库,分析学习偏好、心理状态及社交动态,实现“一人一策”干预。例如,湖南某高校通过 AI 预警系统识别心理危机学生,干预成功率达 92%[2] ]。

三、典型案例分析

1.“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过程中,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高校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治校理念,在学生社区逐步探索形成一站式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综合管理模式,构筑学生党建前沿阵地、建设“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打造智慧服务创新基地、争创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将高校育人力量和资源整体下沉到学生社区[4]。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专业实践思政教育,联动社区、公益性教育机构、教育基地等第三方机构,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验、调研等专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了解家乡社会需求,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提升专业能力,并通过参与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挑选具有社会价值的专业实践题目,真正将学习成果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5]。

2.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南京大学“非遗思政工作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引入南京云锦案例,分析传统织造技艺背后的技术伦理与民族工业史。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还举办“以美润心”艺术实践工作坊第三期,以“艺韵绒花——非遗文化体验与传承”主题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围绕南京绒花的参观与学习活动[6]。这不仅是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与地方政府和非遗传承基地共建实践基地,形成“传承人进课堂+学生进社区”双向互动。非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思政教育“亲和力不足”难题的创新路径。

四、成效评估与优化建议

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需构建“三维度”评估与动态优化体系。

1.量化评估指标

建立“三维度”评价体系:

认知维度:通过理论测试、主题征文评估价值观内化程度;

行为维度:跟踪志愿服务时长、竞赛参与率等数据;

情感维度:采用情感分析技术解析学生评教文本与社交动态。。

2.持续优化策略

师资培训:定期开展“AI 工具工作坊”“跨学科思政案例研讨会”,提升教师数智素养;

反馈机制:设立“思政教育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提案并纳入教学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的指导意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文件,教高〔2021〕8 号,2021 年

[2]《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预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厅官网,2023 年 10 月

[3]《职业素养思政课程建设与就业率提升的实证研究》,《高校教育管理》,烟台南山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2024 年第 2 期

[4]《用最温暖的关爱陪伴学生成长》,教育部,2023 年

[5]《大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探索》,黑龙江新闻网,2025 年

[6]《艺术学院开展非遗文化体验与传承活动,南京大学,2024 年

1.喻智成(1972.11),男,汉族,重庆江津人,学历:二学位,职称: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通关一体化研究。

2.杨茂泓(2004.11),女汉族重庆江津人学历:本科职称:学生

3.陈娜(2005.4),女汉族重庆巴南人学历:本科职称:学生

[校级课题]重庆工商大学课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教学平台设计研究》,课题编号:950117018,项目负责人:喻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