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技术探讨
简永刚 李建东
桂东县水利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郴州 423500
引言
小型水库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建设年代早、设计标准低、运行时间长等原因,许多小型水库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和险情,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除险加固工作是解决小型病险水库问题的关键举措,对于恢复水库功能、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本文结合 15 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小型病险水库常见病害问题分析
小型病险水库的病害问题多样,不同结构部位因功能和所处环境不同,呈现出的病害也各有特点,深入分析这些病害是开展有效除险加固工作的前提。
(一)坝体病害
坝体作为水库拦水的核心结构,长期承受着水压力、自重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坝体渗漏是其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水分通过坝体的孔隙、裂隙等通道渗透,这不仅会导致水库蓄水能力的下降,还会带走坝体中的细小颗粒,使得坝体结构逐渐变得松散,从而降低其强度和稳定性。坝坡失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雨水冲刷、水位骤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坝坡土体的抗剪强度会降低,可能会出现滑坡、坍塌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威胁到坝体的整体安全。坝体裂缝的产生通常与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等因素有关,初始的裂缝可能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水压力和其他荷载的作用下,这些裂缝会不断扩展,成为新的渗漏通道,从而加剧坝体的损坏程度。
(二)坝基病害
坝基是坝体的基础支撑,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库工程的安全性。坝基渗漏是坝基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坝基土层的渗透性存在差异,或者存在断层、裂隙等地质缺陷,地下水会沿着这些薄弱部位渗透,这不仅会增加坝体的渗透压力,还可能导致坝基土的渗透变形,如管涌、流土等现象,进而引发坝体的沉降、倾斜。坝基土液化则是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出现的病害,饱和松散的坝基土在振动作用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有效应力迅速减小,土体失去承载能力,造成坝体失稳,此类病害在地震多发区域的小型水库中更为常见。
(三)溢洪道病害
溢洪道是水库宣泄超额洪水的重要设施,其工作环境恶劣,长期受到高速水流的冲刷和泥沙磨损,因此容易产生各类病害。溢洪道进口段常因水流流速快、紊动剧烈而发生冲刷,导致进口段的岸坡坍塌、底板淘刷,影响洪水的顺利导入。闸室结构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因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原因出现裂缝、剥落等损坏,影响闸门的启闭性能和闸室的整体稳定性,降低溢洪道的泄洪能力。消能设施作为溢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出现消能池底板破损、消力墩损坏等情况,会导致消能效果下降,高速水流直接冲刷下游河道,造成河道岸坡坍塌、河床下切,危及水库和下游地区的安全。
(四)输水建筑物病害
输水建筑物承担着水库的供水、灌溉等功能,其病害会直接影响水库功能的发挥。洞身渗漏是输水洞、涵管等常见的问题,由于施工质量缺陷、运行时间过长等原因,洞身混凝土出现裂缝,水分渗透到周边岩土体,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引起岩土体的湿陷、管涌等现象,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结构裂缝的产生与材料老化、荷载变化等因素相关,若不及时处理,裂缝会逐渐扩展,削弱输水建筑物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闸门及启闭设备是输水建筑物的控制部件,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闸门变形、锈蚀,启闭设备失灵等问题,导致输水建筑物无法正常调控水流,影响其功能的实现。
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关键技术
针对小型病险水库不同部位的病害问题,需要采用相应的除险加固技术,以恢复水库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功能,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是保障加固效果的核心。
(一)坝体加固技术
坝体加固需根据具体病害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坝体渗漏,防渗墙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通过专用设备在坝体中形成连续的防渗墙体,墙体材料可选用混凝土、黏土等,能够有效阻隔渗漏通道,减少渗流量。帷幕灌浆技术则是通过钻孔将浆液注入坝体的裂隙中,浆液凝固后形成防渗帷幕,提高坝体的防渗性能,适用于坝体裂隙发育的情况。面对坝坡失稳问题,培厚坝坡是通过增加坝坡的宽度和厚度,提高坝坡的抗滑稳定性,培厚材料应选用透水性好、强度高的土料;放缓坝坡则是通过减小坝坡的坡度,降低滑动力矩,增强坝坡的稳定性;增设抗滑桩是在坝坡滑动面附近设置钢筋混凝土桩,桩体深入稳定地层,依靠桩体的抗剪能力抵抗坝坡的滑动推力,适用于坝坡稳定性较差的情况。对于坝体裂缝,充填灌浆是将浆液注入裂缝中,填充裂缝空间并与周围土体结合,恢复坝体的整体性;表面封堵则是采用水泥砂浆、沥青等材料涂抹在裂缝表面,阻止水分渗入,适用于表面裂缝的处理。
(二)坝基处理技术
坝基处理的重点是解决渗漏和液化问题,以提高坝基的稳定性。坝基帷幕灌浆与坝体帷幕灌浆原理相似,通过在坝基中钻孔灌浆,形成贯穿坝基的防渗帷幕,阻挡地下水的渗透路径,降低坝基的渗透压力,适用于坝基存在裂隙或透水层的情况。高压喷射注浆技术是利用高压泵将水泥浆液通过喷嘴高速喷射,冲击、切割坝基土体,并与土体混合凝固形成固结体,固结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防渗性能,能够有效改善坝基的工程性质,适用于处理坝基软弱土层和渗漏问题。针对坝基土液化,振冲碎石桩技术通过振冲器在坝基中形成碎石桩,碎石桩能够提高坝基土的密实度,增强土体的抗液化能力,同时起到排水作用,加速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砂石垫层则是在坝基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石材料,形成排水层,在地震等荷载作用下,能够及时排出孔隙水,降低孔隙水压力,减少液化发生的可能性。
(三)溢洪道加固技术
溢洪道加固的目标是提高其泄洪能力和结构稳定性。对于溢洪道进口段冲刷,浆砌石护坡是通过砌筑浆砌石对进口段岸坡进行防护,浆砌石强度高、抗冲刷性能好,能够有效抵御水流的冲刷作用;混凝土衬砌则是在进口段底板和岸坡浇筑混凝土层,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可减少水流阻力,同时提高抗冲刷能力。闸室结构损坏的修复需根据损坏程度确定方案,对于轻微的裂缝、剥落等损坏,可采用修补材料进行填补、抹平处理;对于结构变形、钢筋锈蚀严重的情况,则需要拆除损坏部分,重新浇筑混凝土或更换构件,恢复闸室的结构性能。消能设施失效的处理中,改建消能池是根据水流条件和下游河道情况,调整消能池的尺寸、深度等参数,或更换消能池的材料,提高消能效果;增设消力墩是在消能池中设置墩体,增加水流的紊动和能量耗散,减轻下游河道的冲刷。
(四)输水建筑物加固技术
输水建筑物的加固应围绕解决渗漏、修复结构和恢复设备功能展开。对于洞身渗漏,洞内衬砌是在输水洞、涵管内部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层,衬砌层与洞身紧密结合,形成封闭的防渗结构,阻断渗漏通道,适用于洞身破损较为严重的情况;灌浆处理则是通过在洞身周围钻孔,将浆液注入洞身与围岩之间的缝隙或围岩的裂隙中,浆液凝固后形成防渗体,提高洞身的防渗性能。对于结构裂缝,采用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进行封堵和补强是常用方法,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和强度,能够渗透到裂缝中并固化,与结构形成整体,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对于闸门及启闭设备损坏,需对闸门进行除锈、修补或更换,确保闸门的密封性和灵活性;对启闭设备进行检修、润滑或更换零部件,保证其运行正常,使输水建筑物能够有效调控水流。
三、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技术应用优化
除险加固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适用性,还需要对技术应用过程进行优化,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保障施工安全,实现加固工作的整体效益。
(一)技术选型优化
在进行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时,技术选型是至关重要的首要环节。为了确保选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需要对水库进行全面的勘察,详细记录病害的类型、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这些信息将为后续的技术选型提供坚实的基础。地质条件是影响技术选型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地质结构对加固技术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软土地基上,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可能比传统的帷幕灌浆技术更为有效,因为前者能够更好地适应软土的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加固效果。经济成本的考量同样不可或缺,在确保加固效果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成本较低的技术方案,以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此外,技术的可行性评估也至关重要,需要考虑施工设备的可得性、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因素,确保所选技术能够顺利实施。最后,技术的可靠性是保障工程质量与长期效果的关键,应优先选择那些经过实践验证、效果稳定的技术方案。
(二)施工工艺优化
施工工艺的优化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减少施工对水库正常运行的影响。在施工方法的选择上,应不断改进传统工艺,积极引入先进的施工理念和方法。例如,采用分段施工、平行作业等方式,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施工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工艺优化的重要内容,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施工设备,如自动化灌浆系统、精准定位的开挖设备等,能够显著提高施工的精度和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减少施工噪音、粉尘等污染,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汛期、灌溉期等关键时段进行大规模施工,以减少对水库功能发挥的影响。此外,施工顺序的合理安排也极为重要,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确定最优的施工顺序,如先处理坝基病害,再进行坝体加固,以确保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顺畅,提高施工效率。
(三)质量控制优化
质量控制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应选择质量可靠、符合标准的材料,并严格检查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资料。对于进场材料,还需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所有材料均符合质量要求,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中。施工工艺控制方面,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操作规程,明确各工序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施工人员需严格按照规程施工。技术人员应加强现场指导和监督,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施工行为。工程验收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分阶段进行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验收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外观质量、结构性能、防渗效果等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直至验收合格。此外,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也不可或缺,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质量职责,确保质量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四、结语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一项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其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水库的安全运行和功能发挥。通过对小型病险水库常见病害的分析,明确了坝体、坝基、溢洪道和输水建筑物等部位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所采用的关键加固技术,为解决病害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而技术应用的优化,包括技术选型、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优化,则进一步保障了加固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需充分结合小型水库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类技术,不断总结经验,推动除险加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深入,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技术将更加成熟、高效、环保,为小型水库的安全管理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使其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潘智聪.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设计与施工工艺研究[J]. 科技与创新, 2025, (09):166-169.
[2] 衡行 .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要点探析 [J]. 水上安全 , 2024, (13):182-184.
[3] 刘懿 , 姚彤悦 . 浅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设计要点 [J]. 珠江水运 , 2023, (03)63-65.
[4] 曹金玉 . 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要点分析 [J]. 居舍 , 2021, (17): 45-46.
[5] 谭界雄 , 任翔 . 我国小型病险水库病害特点及除险加固技术 [J]. 中国水利 ,2011, (14): 31-33.
作者简介:简永刚(1983.3)男,汉族,本科,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