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评估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王连华
武汉安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在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领域,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安全事故频发已成为制约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现实中,许多施工单位仍依赖经验式管理和被动式响应,缺乏对风险全过程、系统性的识别与控制。将风险评估理念融入安全管理,不仅能够实现隐患的前置发现与分级应对,也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量化的管理工具,成为提升施工本质安全水平的关键路径。
一、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理论基础与技术框架
(一)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风险评估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旨在识别、分析与评估潜在危险源,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1]。其理论基础涵盖系统工程、概率论及不确定性理论,常用方法包括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层次分析法(AHP)及蒙特卡洛模拟等。例如,FTA 适合分析塔吊或脚手架事故的逻辑链,AHP 可用于风险因素排序与资源配置优化。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施工阶段及风险特征灵活选取评估模型,形成“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全过程闭环机制。
(二)施工安全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施工现场的风险可归为人为、技术设备、环境条件和管理制度四类。人为因素如违规操作、技能不足等是主要成因,如高空坠落中常见安全带未系现象。技术设备风险包括机械故障、电气短路、模板失稳等,典型如未按设计加固模板导致塌模事故。环境风险如恶劣天气、地质不稳在隧道或基坑施工中尤为突出。管理风险则源于组织混乱、安全职责不清或隐患排查不到位,易引发协作失效与事故遗漏。各类风险往往交叉存在,需统一识别与综合防控。
(三)施工风险识别与分类流程
科学的风险识别流程应贯穿项目全周期,通常通过专家评审、数据分析与现场调研进行。以地铁暗挖工程为例,可通过历史数据提前识别涌水、坍塌等高发风险。识别后,采用“可能性—后果”矩阵法将风险划为 A 至 E 五级,结合人员伤害、经济损失与进度影响构建评估模型。对 A、B 类高等级风险,还需运用事故期望值计算等量化方法进行深化分析,并制定对应的专项预案与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控制措施精准有效。
二、基于风险评估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路径
(一)管理体系总体结构设计
构建基于风险评估的安全管理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动态性、全员参与”的原则,体系应包括战略层、执行层与操作层三大管理维度。战略层负责顶层制度设计与资源调配,执行层负责制度落实与风险控制监督,操作层则承担现场一线风险响应与具体操作。整个体系应围绕“风险识别—控制执行—动态监测—反馈修正”的闭环流程运行。管理结构上建议采用模块化设计,如风险识别模块、监控预警模块、应急响应模块等,实现功能分区、职责明确。同时将安全管理纳入项目总体目标与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与进度、质量、成本等并行的风险控制评价机制。
(二)风险控制机制构建
风险控制是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环节,须依托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响应与差异化控制。首先通过传感器、摄像头、智能终端等手段构建实时监测系统,重点区域如基坑边坡、高空作业平台可部署位移监测仪、倾斜传感器等实现自动预警。其次针对高风险作业必须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如模板拆除、大型构件吊装等作业须经第三方专家审查通过后方可执行,预控内容应包括技术交底、安全交底、作业指导书及应急预案[2]。责任落实方面,推行“安全责任网格化管理”模式,将项目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区,由专业安全员和班组长负责区域风险监控与隐患整改,实现“定区域、定人、定时”的闭环控制体系。
(三)信息化与智能化支持体系
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是保障安全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基于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可将风险信息与三维施工模型集成,实现风险点的可视化呈现与动态更新。例如在钢结构安装中,BIM 模型可标注高空作业风险点,作业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提前掌握风险位置与作业条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历史事故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决策树、SVM)实现对潜在事故的概率预测,从而优化巡检路径与安全资源配置。此外,智能设备如佩戴式生命监测仪、RFID 定位标签、无人机巡查系统等在现场风险监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人员实时定位、违规报警、环境数据采集等功能,大幅提高风险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
(四)安全文化与培训体系建设
安全文化是保障制度落地与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应以“全员认知、行为约束、持续改善”为建设方向。首先在理念层面,通过标语宣传、案例警示、事故回访等手段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的价值导向。其次建立岗位培训与教育制度,推行“三级教育”模式,即公司级通识教育、项目级制度教育、班组级实操训练,特别是针对特种作业工种,必须组织模拟演练与应急预案演练。同时设立行为激励机制与处罚制度,例如设立“零事故作业组”奖励、“违章积分扣薪”等机制,以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双重机制推动行为规范化、制度化。
三、基于风险评估体系的实施对策与优化建议
(一)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与挑战
在实际推广中,施工项目因规模、类型、参与方不同,体系落地存在执行不力、理解偏差、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尤其在多工种交叉作业环境中,部门协同困难导致信息传递滞后,风险处置环节割裂;而部分施工企业缺乏专职安全工程师,对风险评估工具掌握不熟,评估过程形式化,导致控制措施流于表面。此外,一些评估模型参数获取难度高、模型计算复杂,也影响了中小型项目的适用性,制约了风险评估的普及推广。
(二)实施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
为确保体系运行效果,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建议构建以“风险控制率、事故发生率、隐患整改完成率、安全教育覆盖率”为核心的多维绩效指标体系,并与项目考核和奖惩挂钩[3]。通过数据化手段建立安全运营数据库,借助 PDCA 循环机制,实现从计划、执行到检查、整改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每月进行一次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并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三项报告,确保各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实现管理的闭环。
(三)优化建议与发展趋势
为提升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的适应性与实效性,建议从制度与技术两方面入手:一是推动行业标准与法规同步更新,明确风险评估在项目审批、安全交底与竣工验收中的强制地位;二是开展典型项目试点,如桥梁工程、高速公路施工等,通过案例推广优秀做法;三是加快技术融合步伐,引入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提升风险识别的实时性与控制的精准性。长远来看,构建区域性风险数据库、建立跨企业协作平台将成为趋势,有望实现行业范围内的风险联动与资源共享。
总结:
基于风险评估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对各类安全隐患的系统识别、动态控制与持续优化,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的本质安全水平。通过风险导向的制度设计、技术集成与文化建设,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具有广泛的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建轩 , 姬中壮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研究 [J]. 房地产世界 ,2024,(03):116-118.
[2] 刘铭瑞 . 基于风险评估的水利工程施工水上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4,(18):29-31.
[3] 林 法 贺 . 水 利 工 程 施 工 现 场 安 全 管 理 与 风 险 评 估 [J]. 水 上 安全 ,2024,(11):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