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竹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与建议

作者

刘宝琴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上庸镇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中心 湖北省十堰市 442200 442200

   

引言:

竹山县地处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具备发展林下经济的天然优势,当地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传统种植养殖方式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市场对接不畅、品牌建设滞后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也影响了林下经济的提质增效,科学的林下经济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竹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优化其产业模式,对实现山区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推广林药复合种植模式,提升中药材产量与品质

选择郁闭度 0.6 左右的阔叶林分,林下栽植淫羊藿、七叶一枝花、黄精等耐阴药材,采用等高线带状整地方式开挖深度 30cm 的种植沟,施入腐熟有机肥改良根际微环境,种植过程严格把控种源质量,使用组培苗保证品种纯度,株行距按药材生长特性设置为 40cm×50cm ,林间保留2m宽作业带便于田间管理,针对关键生长期实施精准管护,在展叶期叶面喷施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花果期搭建遮阳网调节光照强度至 8000lux 左右。建立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林下空气温湿度、土壤 pH 值等参数,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70% 时自动启动滴灌系统,药材采收遵循 GAP 规范,于晴天上午 9 时前完成采挖,鲜品立即置于 35C 循环风干燥箱处理,确保有效成分含量达标,可使药材皂苷含量提升至药典标准的 1.2 倍,同时林分蓄积量年增长量不低于 0.8 立方米,质量管控环节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药材有效成分,并建立溯源系统记录全生长周期农事操作。

2. 发展林菌共生系统,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

从菌种选育、林地优化、栽培技术升级及产业链整合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在菌种选育环节,应筛选与林木根系形成稳定共生关系的菌根型食用菌品种,如松茸、牛肝菌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升菌株的适应性与产量,确保其菌丝体与宿主植物的共生效率达到每克土壤菌丝长度不低于 5 米,林地优化方面,需选择郁闭度在 0.6 至 0.8 的次生林或人工林作为栽培基地,间伐、补植等措施调控林分结构,维持林内空气相对湿度稳定在 85% 以上,同时利用凋落物覆盖地表以提供天然腐殖质层,促进菌丝体定殖 [1]。栽培技术上采用“浅坑覆土法”或“菌棒埋植法”,在林木根系分布区 20 厘米深度内接种菌种,每公顷接种量控制在 2000 至 3000 个菌包,并定期监测土壤 pH 值维持在 6.0 至 6.5的微酸环境,构建“林 - 菌 - 肥”循环体系,将菌渣经高温堆肥处理后作为林木有机肥回填,实现养分闭环利用,产业链整合上,需配套建设菌种扩繁中心、智能化烘干车间及冷链物流网络,确保菌菇采后 4 小时内完成预冷处理,产品含水率降至 12% 以下以延长货架期。

3. 开发林下生态旅游项目,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增长

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铺设宽度 2 米的游径,沿途设置 20 处解说性标识牌展示森林生态特征,重点建设林下康养基地,布置悬空木平台和树冠走廊等设施,平台承重标准不低于 400kg/m2 ,配备智能环境监测终端实时显示负氧离子浓度和 PM2.5 数值,开发特色体验项目包括林间瑜伽区、自然教育课堂和季节性采摘活动,配套建设生态餐厅采用本地有机食材,餐厨垃圾经蚯蚓生物处理系统转化为有机肥。运营管理采用预约限流制度,每日接待量控制在环境容量阈值 300 人以内,导游团队定期接受生态保护专业培训,该项目可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 4 小时以上,带动周边农户特色农产品销售溢价 30% ,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票务系统、游客流量监控和满意度评价,采用 GIS 技术优化游览路线规划,定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补植乡土树种和维护林下灌木层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夜间启用智能照明系统减少光污染。

4. 推广林茶间作技术,优化茶叶种植效益

利用森林小气候调节功能创造最适茶树生长环境,选择海拔 600-800 米的缓坡地带,搭配香樟、楠木等深根性乔木树种,控制行距 8 米形成条带状遮荫结构,确保茶树获得 40% 左右的散射光照,茶园建设采用等高梯田整地方式,台面宽度保持 2.5 米并铺设防草布,茶树品种优选当地适生的福鼎大白茶,双行条植规格为行距 1.5 米、丛距 0.3 米。春季萌芽前施入茶粕有机肥配合解磷菌剂,土壤 pH 值调节至 5.5 最佳范围,新梢生长期采用悬挂式喷灌系统维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 80% ,关键采摘期实施 " 三采三留 " 标准,保留鱼叶以上 1 片真叶,鲜叶立即送入萎凋槽在 22C 条件下处理 6 小时,该技术使茶叶茶多酚含量稳定在 28% 以上,氨基酸总量达 4.5% 的优质水平,同时乔木年固碳量增加 1.2 吨,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采用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检测成品茶生化成分,并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各环节生产数据 [2]。

5. 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标准化生产

构建 " 科研 - 示范 - 推广 " 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选择立地条件典型且交通便利的 50 公顷集中连片林地,按照功能分区原则规划林药、林菌、林茶等复合经营示范区,每个示范单元面积不小于5 公顷并设置标准化操作看板,基地配套建设智能化管控中心,安装多参数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林下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等指标,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75% 时自动启动微喷系统,重点推广林药间作技术规范,采用 GPS 定位放样确保药材种植行距精度误差控制在 5 厘米内,配套移动式遮阳网调节装置使透光率稳定在 6000-8000lux 最佳区间。建立全过程生产档案系统,记录从种苗处理到采收加工的各环节技术参数,要求有机肥腐熟度达到 C/N 比 20:1 的标准,生物农药使用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规定,示范基地配备物联网追溯平台,二维码标识实现产品从林地到市场的全程可视化追踪,确保林下产品品质达到药典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技术培训采用 " 田间学校 " 模式,每月组织农户现场观摩标准化操作流程,重点传授菌棒灭菌温度121℃维持2小时等关键技术要点,基地与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展林下作物品种选育和生态种植模式优化,筛选出 3-5 个适宜本地推广的高效栽培方案。

结语:

竹山县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需在模式创新、技术提升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一步突破,本文通过梳理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向,强调科技支撑、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性,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探索多元化林下经济模式,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科学规划和持续创新,竹山县林下经济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谦凡 . 林业生态建设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措施研究 [J]. 农业产业化 ,2024,(09):8-10.

[2] 叶俊南 , 李树巧 , 陈进冮 , 等 . 林业生态建设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措施研究 [J]. 中国林副特产 ,2024,(0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