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王海燕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第四中学 0291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机融合。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期,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审视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需求,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在课堂中真正地提升其核心素养。因此,探索契合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成为了当下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该方面的培育需植根于真实的语言运用场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要打破“课本为中心”的封闭状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进行联结,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料、掌握规律、提升表达能力。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中与生活关联的要素,设计出具有互动性、探究性的语言任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从“学语言”转变到“用语言”。
教学八年级上册《背影》时,可以围绕“亲情瞬间”的主题创设“家庭影像叙事”的情境。课前可让学生选取一张家庭的生活照片,课堂上可先开展“照片背后的故事”的分享会,要求运用具体的细节描述画面中的动作、神态与情感。在分析课文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段落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蹒跚”“探身”“攀”等动词的表达效果,再让他们模仿这种细节描写,为自己的照片撰写一段类似的文字说明。最后设置“跨时空对话”的环节,让学生以“给照片中亲人写一段话”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动作描写、细节刻画的写作技巧,又可以在真实的情感表达中提升语言运用的精准性,使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生活化的实践中自然发展。
(二)设计思辨性任务,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方面,要求初中语文课堂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通过思辨性的任务设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可基于文本特点,设置具有争议性、探究性的问题链,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辩证分析问题,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进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任务设计需要兼顾层次性与开放性,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为其预留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教学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可以设计“逻辑辩论中的智慧”的思辨任务。可先引导学生梳理出庄子与惠子的对话逻辑: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进行质疑,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进行反驳,惠子再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强化其逻辑,最后庄子以“请循其本”巧妙的实现转折。随后抛出了核心问题“这场辩论中谁更占理?”,可让学生分组从“逻辑严谨性”和“审美体验性”两个角度分别展开辩论。有学生认为惠子的推理更符合逻辑规则,体现出了理性思维的力量;也有学生提出了庄子的回应超越了形式逻辑,展现出了“物我相融”的哲学智慧。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句式梳理论证思路,让学生在深化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学会使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思维的深刻性与逻辑性同时得到显著提升。
(三)开展审美体验活动,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育,需要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感受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并可通过创造性表达实现审美体验的内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要突破“分析式解读”的局限,通过朗读体悟、意象重构、创意改编等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教学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时,可开展“文本意象的视听重构”的活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短句的节奏美、排比的气势美、比喻的意象美,分析“骤雨”“乱蛙”“火花”等意象所营造的艺术氛围;继而让学生分组把文本转化为“配乐朗诵视频”,一组负责选取契合文本气势的背景音乐,一组根据意象绘制动态插画,一组撰写朗诵脚本并进行情感演绎。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审美特质,更在创意转化中实现审美创造,使审美素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四)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底色,要求初中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文化智慧,形成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梳理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元素,通过对比、联结、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文化浸润中理解文化内涵,传承文化基因。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三峡》时,可围绕“山水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句对三峡地理特征的精准描摹,体会古人观察自然的严谨态度;再拓展链接郦道元《水经注》的成书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科学价值;接着可设置“古今对话”环节,让学生对比当代三峡工程的建设理念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讨论“如何在开发自然中传承‘天人合一’的智慧”。
三、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场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范式转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避免形式化的策略套用,而应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实际进行灵活调整,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指向素养培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武俊然 .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J]. 学周刊 ,2025,(20):98-100.
[2] 姚小朱 . 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多种路径 [J]. 语文教学通讯·D刊 ( 学术刊 ),2025,(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