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与应用

作者

孔小文

嘉祥县黄垓镇红旗小学  272405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合理的情境设计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基于现有研究与实践经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主要包括三类策略:基于文本内容的情境创设、实践体验式情境创设模式以及多模态融合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方案。这些策略各具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基于文本内容的情境创设策略

基于文本内容的情境创设是小学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其核心在于依托教材内容,通过构建符合文本主题、人物特征和故事背景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策略强调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1)角色扮演与场景再现

角色扮演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适用于叙事性较强的课文,如童话、寓言和记叙文。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让他们扮演小蝌蚪、青蛙妈妈等角色,通过模拟对话再现故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故事脉络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场景再现也可通过布置教室环境来实现,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展示桂林风光,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章描绘的美景。

(2)问题探究式阅读引导

问题探究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提高其分析和归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例如,在讲解《草原》一课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作者会用如此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草原?”“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此外,对于议论文或说明文,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文本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借助想象拓展写作训练

小学阶段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想象来深化阅读体验。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巨人,会如何改变花园?或者让他们编写续篇,这样既能锻炼创造性思维,又能提升写作能力。同时,绘本阅读也是一种有效方式,例如让低年级学生根据图画推测故事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2. 实践体验式情境创设模式

实践体验式情境创设强调通过真实或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这种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知识是在活动和体验中习得并内化的。因此,该模式特别适用于需要感知、操作或互动才能真正理解的语文知识点。

(1)户外课堂与实地考察

将课堂搬到现实生活场景中,有助于增强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授古诗《春晓》或《泊船瓜洲》等咏春诗词时,可组织春游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景色,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闻。此外,在学习地方民俗文化相关课文时,如鲁迅先生笔下描述社戏或元宵节习俗,可安排参观博物馆或社区文化中心,以增加直观体验,加深理解效果。

(2)动手操作类任务驱动

对于某些需要强化认知过程并提高表达能力的小学语文主题,可以设计动手操作任务。例如,在讲解说明类文章如《北京四合院》时,可要求小组合作制作四合院模型,并用书面或口头形式介绍其结构特点,这不仅提高了空间认知,还增强了口头表达技巧。同样,在讲授诗歌韵律知识时,可让孩子们自制诗歌配乐,通过朗诵和节奏掌握诗词意境,从而深化对韵律美感和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

(3)戏剧化教学法

戏剧化教学法融合了表演艺术与文学教育,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受欢迎的一种创新方法。例如,在教授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时,可以组织小组改编成短剧,并由同学们共同完成剧本撰写、道具制作及表演。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意识,还培养了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自信心以及艺术表现力。此外,对于低年级童谣类作品,也可通过儿歌吟唱结合动作表演,使枯燥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提高记忆效率。

3. 多模态融合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融合已成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趋势。在这一模式下,不同媒介形式相互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信息输入,有助于弥补传统单一文字教学可能存在的信息缺失问题,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能力。

(1)数字化资源辅助阅读理解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语文学科提供了丰富资源,例如电子课本、动画短片及虚拟现实(VR)等工具均可用于增强课堂互动。例如,在教授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时,可播放相应动画,引导讨论寓意,并要求孩子复述主要内容。此外,借助 AI 朗读功能,可以帮助低年级儿童掌握正确发音,提高早期识字能力。而对于古典文学而言,如古诗词鉴赏,则可以结合音乐欣赏、动态画卷展示等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易懂。

(2)智能交互白板与在线协作平台

智能白板能够实现即时标注、高亮重点词句,以及师生实时互动点评,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一些在线协作工具如 Padlet、小黑板等也被广泛应用,例如在进行群体讨论时,师生可以共同编辑思维导图,总结文章主旨,加强逻辑梳理。此外,一些 AI 作文评测系统也能帮助孩子们及时获得反馈,并针对性调整写作表达,与传统纸笔练习相比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

(3)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赋能沉浸式学习

VR/AR 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例如,当教授历史类课文如《圆明园遗址游记》时,可借助 VR 眼镜让孩子们“走进”圆明园遗址,通过沉浸式参观了解建筑布局及历史背景。而 AR 扫描功能则能使静态插图变为动态影像,比如扫描某幅唐代仕女图,即可观看相关解说视频,使抽象概念更加直观易懂。这些新兴技术手段极大拓展了课程边界,使传统枯燥难懂部分变得更易接受并富有趣味性。

总结

综合来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需依据不同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从依托文本展开深入探索,到实践活动强化真实体验,再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多模态支持,各种策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探索个性化智能推荐系统、大数据精准分析等前沿科技,以满足不同程度儿童的发展需求,为构建高效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贡献更多智慧。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创设实践研究 [J]. 崔秀玲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07)

[2] 让“真实情境”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J]. 孙亚永. 新智慧,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