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作者

崔秀明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前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所以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时难免会出现负面情绪,如不加以干预就会导致心理危机加剧,这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还会对学业、家庭甚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各院校应当重视学生心理,建立完善的干预机制,预防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同时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危机的影响。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心理危机干预需求提高

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危机的人数有了持续增多的现象,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需求明显提高。各院校都在相继开设心理咨询渠道,并关注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人,医院的相关科室接待的学生病患在不断增多,家庭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在我国,约 50% 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为自杀导致,而心理问题则是最主要的诱因。而上海杨浦区曾对 3000 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 25% 以上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这一数据引发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侧面说明该群体的生命欲望较低,更加容易受到心理危机的影响。这些现象都能体现出形势的严峻性,心理危机干预刻不容缓。

1.2 学生发展性压力较高

大学生面临的发展性压力较高,使其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在学业方面,如知识太深奥听不懂、作业太多做不完、论文要求太多弄不好等都会成为压力来源,这方面压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方面,无论是同辈、师生还是家庭,如果学生无法将其处理好,也会出现心理问题。生活方面 , 主要有个性特点压力、经济压力等,在调査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太满意,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就业方面,就业方向、投简历、毕业论文等,如果某一环的结果不理想,大学生容易出现失落、焦虑心理,并且持续产生困扰。

1.3 现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相对落后

由于心理危机干预在近几年才得到高度重视,在诸多院校中的起步普遍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和模式,难以支持工作的高效开展。首先,目前普遍采用的心理课程配合咨询的服务力度明显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同时学生对这种模式也会有抵触情绪。其次,全员心理育人还只是停留在理念,只有辅导员普遍肩负起了心理干预职责,多数教职工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自身与该工作的联系,无法发挥合力。此外,因为平时缺少对心理健康的研究,所以工作方式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导致院校针对心理危机的时候无法有效识别和干预。体系落后的问题在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支持有限的院校更加严重。

2.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效途径

2.1 构建全流程心理危机干预处置体系

心理危机的干预固然重要,但在危机前的预防则更能够保护学生,所谓有备则无患。一些学校的处置体系中加入了预防机制,这是很值得推广的。该体系中,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并做好记录存档工作,建立全校心理数据库,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都是完整、详实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对有家族心理病史、疑似患有严重精神病症以及存在自伤自杀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及时了解和进一步关注。针对已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跟进和随访工作,从事件中吸取的经验和总结不足,避免同类型心理危机事件接连发生。

2.2 各级体系发挥协同作用

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样、动态的,通常很难去做出准确预测,并且依靠简单的干预是难以生效的。为了避免处理无效、因干预不利而发生恶性事件,应当实施多级干预手段,实现多级联动、协同发力。首先,作为心理咨询中心,可能是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最先接触的,其发挥着控制发展、初步预防的作用。因此,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测评,使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有更正确的认识,同时中心再根据结果进行初步排查,第一时间发现潜在心理危机。同时,中心的主要业务是咨询,要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分析其遇到的问题,解答困惑,过程中再不断帮助其调节心态,事后一段时间进行随访,消除潜在的危机并达到控制问题发展的目的。其次,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应当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如谈心谈话等,始终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帮助学生维护心理的健康稳定。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应当及时与之沟通,缓解其不良情绪,分析问题所在并加以疏导干预,避免心理危机加剧。此外,学生往往更多地是进行朋辈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所以应当发挥朋辈力量来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各院校应当鼓励学生关心、关注身边同学,发现问题可以进行疏导或是上报辅导员。同时,对于曾有过心理危机的同学,应当给予更多关爱,日常生活中留意其心理变化,为其提供更多帮助,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学校层面,应当做好顶层规划,建立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负责人,对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筛查、干预、危机处置等工作进行调研和规划,并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心理危机干预能够有效推进。

2.3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殊性

在对学生群体的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众多,包括人际交往、对学生生活的适应,以及升学、就业、科研等等。同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行为上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只是表现出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但也有的学生会出现伤人、自伤甚至自杀的极端表现。因此,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殊性,提供适配的干预策略以及帮扶措施,做到一生一策。要实现精准干预,新生入学时进行信息采集时就要形成初始心理档案,再结合定期的心理测评跟踪心理状态变化,为干预提供依据。​其次,要有个性化、差异化的干预方案,对于仅表现为轻度焦虑、情绪低落的学生,侧重发展性干预,可以多组织减压活动或是给予心理咨询帮助其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对于出现比较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则要联合心理咨询师制定干预目标,同时协调家庭参与心理疏导,实现有效干预。而针对极端的心理危机,则应当联合医院的精神科进行诊断和处理,并全天陪伴监护,确保干预有效性。此外,干预措施不应仅限于危机应对,更要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做好对接受过干预的学生的跟踪回访,评估心理状态恢复情况,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结语: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学校稳定、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干预体系,使学校可以提供更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预防和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消除心理危机的负面影响。同时,这也促进了心理干预朝着专业化、全方位的方向发展,解决了原本力度不足、体系不健全的弊病,有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而言,及时的干预能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减少了来自心理的困扰,更加专注地面对学业和生活,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小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措施分析[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2024(03):25-28

[2] 唐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教师,2023(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