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困境研究

作者

周红

四川师范大学 610066

2020 年 11 月,《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标志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强调学科交叉、技术赋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此后,各高校纷纷开启新文科建设。《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强调师范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的提升 [1]。《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和融合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

学界关于创新能力的定义较为多元。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紧扣其师范属性,区别于通用型创新能力[3]。师范生创新能力核心要素包括如下三点:其一,创新知识基础,师范生既需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也需了解创新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二,创新思维品质,在学期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其三,创新实践技能,将创新思维落地为具体的教学设计。此外,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与育人能力深度融合,而非为创新而创新,是通过别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中提升创新思维。

一、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对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应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挑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各大高校已经建设一批成型的新文科实验班,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产出。同时,普通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也逐渐成熟,各大高校均积极鼓励学生修读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报名创新创业相关赛事,并且在评优评奖等方面进行激励;在专业学习上亦设置创新学分要求与教育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于规定时期获取相关学分,完成教育实习以达成毕业条件。因此,各高校在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政策支持、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较为完善的创能能力培养设计,绝大多数高校也已建立“通识教育 + 专业提升 + 实习实践”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以某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当前培养方案对创新学分有一定要求,并且分为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学生均需修完以达成毕业条件。前者通过选修线上和线下的创新系列课程可达成,后者则需要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方式兑换获取。此外,为更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创新,培养方案也给出详细规定。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该方案在本科大三学年下学期,要求学生完成教育见习(专业实践训练)、教育实习(毕业综合训练)和教育研习三个板块,共计 6 学分。其中教育实习涵盖集中实习和支教实习两种形式。学生在经过前两学年的专业知识积累后,通过集中性的教育“三习”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教育的一线岗位积攒经验。然而,由于一线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实习时间较短等原因,学生真正能够进行课堂教学的机会有限,很难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尝试。

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要求的增强,人文社科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面临传统模式与现代需求的碰撞,需要兼顾学科交叉、技术融合和教育创新,在实际培养中仍然面临一定现实挑战。

二、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困境

1. 创新实践指导有待提升

为更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各大高校均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培训而缺乏实践指导,例如相关老师更多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却罕有真正引导学生执行商业计划项目。同时,受师资储备影响,“双创”课程任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与学生所学专业往往关联性较小,相关创业创业课程忽视将师范生专业知识与“三习”(实习、见习、研习)深度融合,导致师范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难以将相关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 跨学科交叉学习较少

在非新文科班级的师范类专业内部,严格延续专业学科分化思想,各个学科间的教师教育模块走向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出现更小的师范专业知识体系 [5]。此外,人文社科类专业长期以“文史哲”为核心,对理工类的应用性交叉学科涉及较少,例如当下的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学生的工具意识淡薄。教学相长方面,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跨学科背景和一线教学经验,缺乏与基础教育需求、技术工具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学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教学创新能力。例如,绝大部分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熟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掌握如何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文本高效转化为基础学段学生可以理解的跨媒介教学案例。

3. 社会资源支持不足

师范生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性,这需要社会资源尤其是各大中小学教师资源的支持。对于普通地方师范院校而言,社会资源与平台支撑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培养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关键原因。一方面,高校与中小学、文化类企业合作有待提升。由于师范生的培养体量极大,难以给全部师范生足额配备“双导师”,即使配全,多是以小组形式开展,难以精准赋能。另一方面,技术投入不足,缺乏教育实践载体,学生接触真实教育场景的机会有限,使得学校创新教育的技术赋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小结

新文科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人文社科类师范生而言,创新能力要和育人目标深度结合。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上,从毕业要求、学分激励等方面要求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由于部分高校师资及社会资源有限,创新实践支持有待提升,跨学科交叉学习较少等,使得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提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优化,进而实现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创新能力的深度融合和持续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的通知 .[EB/OL].(2018-02-11)[2025-5-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5-5-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吕红艳,罗英姿.创 新 环 境、创新特征对博士研究生创新成果 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十二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国 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0):78-85

[4]王 洪 才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的 科 学 内 涵 及 其 意 义 [J]. 教 育 发 展 研究 ,2022,42(01):53-59.

[5]廖勤 . 综合性高校师范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 [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4,37(04):74-80.

[6]袁如诗,张杨 .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路径 [J]. 菏泽学院学报 ,2024,46(03):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