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互动不足问题与增强对策
张家铭
四川省米易中学校 617200
高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多个领域。由于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比如相较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普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较低。一方面,他们担心回答错误会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批评,所以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轻易举手发言。另一方面,部分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表达和互动的机会有限,导致普通学生逐渐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普通学生常常处于边缘位置,参与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因此,如何强化课堂师生互动效果,让高中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优化教学设计,营造互动环境
教学活动是一项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活动,老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灌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合作精神等能够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兴趣的诸多因素,因此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成为支撑其学习的关键。例如,在"物体加速度"的研究中,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学习场景来引导学生,如:对放置在光滑表面上的物体应用任意方向的力,这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 ? 提问后,有同学大声回答 :" 物体会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消失后,会变为静止状态。" 虽然这个答案并不完美,但还是值得表扬和支持的。有了鼓励和表扬,学生会更积极地思考和发言,当然,其他同学看到表扬后也会积极发言,使得物理课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一旦学生回答了问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教学生思考" 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的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什么是变速 ? 一旦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概括物体的速度变化与物体本身质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好的内化课堂所学知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模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力的分解”知识点时,我以运动会拔河比赛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拔河比赛时两组男生相互僵持,女生为什么能从中间轻松拉动两组男生”的教学情境与问题,引出本节课题《力的分解》。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并运用此模型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滑雪坡和盘山公路的设计思想;紧接着抛出问题:当桥高一定时,引桥如何修建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现实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实施了两个课堂探究活动——“引体向上静止时,张开双臂会更轻松吗?”、“将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挂在轻质杆的一端,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活动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建模,应用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堂在“情境创设——活动探究——物理建模——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的结构链条中得到了深化、延展。本节课以活动的实施、问题的探究为途径,通过物理模型的建构、课堂知识的迁移应用指向现实生活问题,全程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立足学生学情,落实精准施教
高中物理的学情分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回顾学生先前的物理学习经历,了解他们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和能力。其次,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看法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第三,识别学生的学习难点和误区:分析学生在作业和测验中常犯的错误,找出他们的学习难点和误区,针对这些难点和误区,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第四,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有的学生善于理论推导,有的学生擅长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五,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定期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包括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等,分析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丰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新课标政策的指引下 , 学习 " 主阵地 " 课堂的地位凸显。上课绝不是背教案,许多环节和内容是生成性的,需要教师的智慧对学生生成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上课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教学“弹力”相关知识点时,我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如下。首先,回顾重力知识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的形变,学生拉弹簧、橡皮筋、捏橡皮泥的体验得到形变定义,分类以及弹性限度的概念。其次,有些形变不易观察引出光放大实验和玻璃瓶微小形变实验,并 PPT 动态展示光路变化和光斑偏移过程,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中放大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认识,并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点破人生感悟。接着紧扣海绵形变产生弹力过程,结合学生拉弹簧和橡皮筋切身感受,帮助学生分析得到弹力概念、产生弹力的条件和弹力的方向,通过画不同接触面类型的弹力作图强化了弹力方向判断。最后,经过实验演示竖直悬挂小球与斜面接触后是否受到弹力,介绍判断弹力是否存在的基本方法。整节课以海绵实验为主线,紧扣各个环节知识点,利用实验突破教学难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总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丰富课堂教学,提高与学生互动效率,切实提升学生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志红 .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的方法思考 [J]. 新教育( 海南 ),2020(4):44-45.
[2] 史生发 .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活动教学策略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4(4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