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陈桂平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1
引言: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着全球贸易发展格局。在跨境电商领域,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精准营销、数据化选品、供应链优化、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极大地提升了行业效率,同时也彻底改变了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1】。传统的以平台操作和基础贸易知识为核心的技能显然已难以满足智能化电商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若仍固守原有教学模式,必将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脱节,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故此,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跨境电商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一、人工智能时代跨境电商行业的人才需求新变化
(一)复合型知识结构需求凸显
在人工智能时代,跨境电商行业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贸易业务,而是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外语交流等多领域知识。例如,利用 AI 技术进行精准营销时,不仅需要掌握市场营销原理,还要了解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来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同时,由于跨境电商涉及国际业务,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也必不可少,这是确保顺利交流、促进合作开展的前提。因此,行业对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二)创新与实践能力要求提高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跨境电商行业不断创新和变革。企业需员工具备快速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例如,在面对智能客服系统出现新问题时,员工要能运用创新思维,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所以,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员工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也对跨境电商专业学生能否迅速上岗实践提出关键挑战。
(三)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成为关键
人工智能应用于跨境电商产生了大量数据,如销售数据、客户反馈数据、市场趋势数据等。企业需要员工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开展经营决策提供必要支持。例如,通过分析销售数据,企业可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调整产品策略和库存管理。因此,具备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的人才在跨境电商行业中将更具竞争优势。
(四)跨文化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不可或缺
跨境电商业务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与合作伙伴,文化差异较大。这就对员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必须懂得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避免因文化冲突所引发的业务障碍。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需多部门和团队协作方能达成工作目标,因此员工是否有过高效的沟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是企业看重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当前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滞后,与AI 技术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明显滞后,与快速发展的 AI 技术严重脱节。现有的课程设置多集中于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以及平台操作等传统内容,这些课程虽可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但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时却显得力不从心【2】。院校缺乏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前沿技术课程,导致学生对最新的 AI 运营工具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鉴于知识结构的缺失,使得学生未来难以迅速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其知识储备与当前电商技术现状和业务模式存在较大鸿沟。
(二)教学模式传统,实践性不足
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模式落后是当前的另一大痛点。在高职院校,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仍占据主导,“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此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尽管实训环节必须,但也仅局限于模拟软件操作,毕竟与真实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相比显得过于简单和刻板。学生很难在这种环境下获得沉浸式的实战体验,更无法锻炼出应对复杂商业情境的能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 AI+ 电商”复合背景
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制约跨境电商专业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悉,院校的专课业教师大多来源于国际贸易或电子商务专业,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相对有限,自身也缺乏利用AI 工具进行跨境电商实战的经验。这种背景下,教师很难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前沿技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理念。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实训条件落后,缺乏智能化平台
实训条件落后是当前跨境电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许多院校实训室配备的仍是旧版模拟软件,而企业正在使用的各类 SaaS 化 AI 运营工具,如 Jungle Scout、Grammarly 等却未能引入。前沿智能化平台和工具的不足,使得学生在实训中基本无法接触真实的商业环境和数据,导致其实训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评价体系单一,难以衡量综合能力
当前,跨境电商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存在明显不足。考核方式多以笔试和简单的实验报告为主,过多的侧重于知识记忆和固定流程操作,而无法科学地评估学生的数据思维、工具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3】。在此单一化评价体系下,学生往往只会机械应对考试,无法真正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技、数、创”融合新定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根本性的重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将培养目标从“平台操作员”转向“智能运营师”。这一新目标强调“技、数、创”三大核心素养:一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各类AI 运营工具;二是数据思维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数据驱动决策的意识与能力;三是创新跨界能力,要求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进行营销创新和策略规划。通过这一目标的设定,旨在培养出懂外贸、精电商、会工具、善分析、能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二)构建“AI+ 跨境电商”模块化课程新体系
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院校需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融入 AI 技术元素。具体而言,可构建以下四个模块:基础理论模块,保留必要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AI 技术应用模块,新增如《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AI 营销工具应用》、《Python 在电商中的基础应用》、《智能客服与聊天机器人》等课程,让学生接触并掌握最新的AI 技术;核心技能模块,将传统课程与 AI 结合,如《智能选品与市场调研》、《AI内容生成与营销》、《数据化运营与优化》、《智能供应链管理》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跨界拓展模块则增设《跨文化沟通与品牌故事》、《跨境电商创新与创业》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和创业能力【4】。通过这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
(三)创新“AI 驱动、项目引领”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院校需要推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积极采用项目式、案例式、导向式、AI 辅助式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中,以真实企业的跨境电商运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组建团队,全程使用AI 工具完成市场分析、选品、上架、推广、数据分析等完整工作流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案例式教学中,引入行业头部企业利用 AI 成功的经典案例和失败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复盘,提升其策略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流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熟悉智能化工作环境。此外,提倡 AI 辅助教学,利用AI 生成教学案例、测验题目,对学生作文、营销文案进行批改;学生也可通过AI 自主学习、语言翻译、优化文案等,将 AI 作为强大的学习伴侣。通过这些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生动、有趣、实用的学习体验。
(四)打造“双师型”与 *AI 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提升跨境电商专业的教学质量,院校需打造一支“双师型”与“AI 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内部培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鼓励教师到头部跨境电商企业或 AI 技术公司进行顶岗实践,亲身体验AI 工具的应用场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重视外部引进,柔性引进企业一线专家、技术骨干作为产业导师,开设讲座、工作坊或直接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将最前沿的技术和案例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5】。此外,建立教研共同体,鼓励跨学科教研,与计算机、数据科学等专业的教师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研究课题等,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跨境电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建设“沉浸式、智能化”实训实践平台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院校应强化升级现有的实训条件,打造贴近产业一线的实践环境。通过主动与 AI 软件服务商合作,在校内实训室引入如数据选品工具、SEO优化工具、广告管理工具等企业真实的 AI 运营工具,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使用“行业武器”,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积极与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平台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校园,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运营真实店铺,实现“教学”与“营收”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此外,致力于打造智慧实训室,建设集数据大屏、实时交易数据反馈、AI 工具集成于一体的智慧实训空间,模拟企业总部运营中心的场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代入感和沉浸感,为他们提供更真实、实用、有趣的实训实践环境。
(六)建立“多元化、过程性”教学评价体系
为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院校还应改革现有的跨境电商教学考核方式。一是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引入企业导师评价、团队互评、平台数据评价并结合教师评价,形成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二是要促进评价内容综合化,从考核知识记忆转向考核工具应用熟练度、数据分析报告质量、项目方案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三是要重视评价过程化,注重对学习过程、项目进展、迭代优化能力的考核,而非仅看重最终结果。鼓励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实践操作轨迹,实现过程性数据采集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结语:人工智能时代为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改革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院校从理念、目标、课程、教学、师资、实践到评价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革新。高职院校必须主动拥抱变化,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以培养能够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境电商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为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彬彬 , 许秀军 .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跨境电商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J]. 中国信息化 ,2025(3):111-112.
[2] 王磊 . 人工智能时代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 赢未来 ,2024(14):70-72.
[3] 衣国驹 . 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对策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2019(7):74-75.
[4] 农丽燕 , 刘动博 .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运营中的应用 [J]. 中国经贸导刊 ,2025(12):85-87.
[5] 胡济民 . 产教融合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4(49):28-30.
作者简介:陈桂平(1991 年8 月)女,汉族本科学历,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