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作者

樊丹丹

葫芦岛市海达工程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引言

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水资源调配、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城乡供水、航运保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持续投入巨资兴建了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大规模灌区续建配套等一大批特大型水利工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然而,与巨大的投资规模相伴而生的是对投资效益的深切关注。长期以来,水利工程造价管理存在一个普遍性误区:即过于关注项目的初始建设投资(一次性建安成本),并将其作为项目决策和方案比选的核心乃至唯一经济指标。因此,推行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对于破解我国水利工程“投资控制难、运营效益低”的困境,实现从“水利大国”向“水利强国”的转型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一个项目或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发生的所有成本总和。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其 LCC 涵盖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费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期决策与设计成本包括项目规划、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咨询评审、征地移民前期工作等费用。此阶段投入虽小,但对整个 LCC 的影响程度高达 70%-90% ,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窗口期”;建设期成本即传统意义上的工程造价,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如征地移民补偿、管理费等)以及预备费等。这是资金投入最集中、最显性的阶段;运营与维护成本即工程竣工投产后,为维持其正常运行和发挥既定功能而每年持续投入的费用。工程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因功能丧失、技术淘汰等原因终止运行时,对其进行拆除、清理、环境恢复、废弃物处理等所发生的费用。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这部分成本不容忽视。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核心理念,并非简单地追求某一阶段成本的最小化,而是追求整个生命周期总成本的最优化。这意味着,有时适当增加前期投入(如选用更优质耐久的材料、更智能高效的设备),可以大幅降低后期的运营维护成本,从而在数十年的周期内实现总成本的显著节约。

2 水利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问题

2.1“重建设、轻运营”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

项目业主、地方政府乃至部分决策部门普遍存在强烈的“竣工交付”导向。绩效考核、官员任期制等因素促使他们更关注项目能否尽快上马、顺利建成,将其视为可见的政绩。而对于长达50 年甚至100 年的运营维护,则被视为“后任之事”,缺乏进行长远经济性分析的内在动力,这种短视思维导致在项目前期,LCC 分析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影响方案决策。

2.2 缺乏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统一计价依据与标准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造价标准体系,如《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等,主要服务于建设阶段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对于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尚无权威、统一、细化的计价标准、定额和参数体系。这使得运营成本(C2)的预测缺乏科学依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与建设成本(C1)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精准的量化比较和分析。

2.3 各阶段管理主体分离导致信息断层

水利工程的管理通常被划分为泾渭分明的几个阶段:前期工作由发改委、水利厅(局)负责,建设阶段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运营阶段则移交至另一个运营管理单位。这种“铁轨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各阶段的管理主体不同,目标和利益诉求不一致。建设方为了控制投资、赶工期,可能倾向于选择低价但后期维护麻烦的方案,而运营方却要为此承担数十年的苦果。前后阶段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建设阶段积累的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如设备参数、隐蔽工程资料、施工瑕疵记录等)无法完整、准确地移交至运营方,造成巨大的“信息资产”流失,为后续的成本控制埋下隐患[1]。

3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3.1 夯实投资估算基础

在可研报告中,必须设立独立的、深入的 LCC 分析与评价章节。不仅要计算建设投资,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如折现现金流法 DCF)对未来 50-100 年的运营、维护、大修和处置成本进行预测和现值计算。对重大的技术方案(如坝型选择、机组选型、建筑材料等),必须进行基于LCC 的多方案经济技术比选。不能仅比较初始投资,而要将不同方案下的能效、耐久性、维护频率和成本等因素量化,选择 LCC 最低的最优方案。建立科学的投资估算指标体系,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已建同类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尤其是运营维护阶段的详实数据,构建数据库和估算指标,为新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

3.2 规范合同管理,严控变更签证

积极探索采用设计 - 建造(DB)、工程总承包(EPC)、项目管理系统(PMC)等集成化交付模式,促使承包商从单一的建设者转变为对设计、施工和一定期限运营负责的总体责任人,将其利益与项目的长期性能挂钩,从而激励其在建设中主动采用能降低 LCC 的方案和技术。在合同文件中,不仅要明确工程范围、质量和工期,还应纳入与 LCC 相关的条款。例如,要求关键设备供应商提供更长的质保期,规定能耗效率指标,甚至可以将运营期前几年的性能考核与尾款支付或绩效奖励挂钩。建立严格的工程变更审批程序,杜绝随意变更和“先干后签”现象。完善计量支付规则,确保支付金额与实际完成的、质

量合格的工程量相符,防止超付 [3]。

3.3 建立智慧运维体系

树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运营管理单位应摆脱“看门守摊”的旧观念,将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需要精心管理和不断优化的资产,制定长期的资产管理和财务规划。构建智慧水利运维平台, 利用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BIM 和GIS 等技术,构建集监测、控制、预警、诊断、决策于一体的智慧运维平台,通过布设大量传感器,实时监测大坝、厂房、设备的应力、变形、振动、温度、效率等关键参数。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发生的时间和发展趋势,变“故障后维修”为“预测性维护”,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检修,极大减少意外停机和大修费用, 基于来水预报、用电负荷预测和实时电价,智能优化泵站、电站的运行调度方案,选择最经济的运行组合和时段,显著降低能源成本[4]。

结束语

水利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仅仅控制建设投资那么简单。树立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直至报废处置的每一个环节,是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和根本路径。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政策的引导、技术的进步和行业认知的深化,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必将成为推动我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让每一项水利工程都能成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百年丰碑。

参考文献:

[1] 赵培磊 .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17,(03):78-79.

[2] 林 敏 榆 . 全 生 命 周 期 工 程 造 价 成 本 控 制 探 讨 [J]. 建 材 与 装饰 ,2016,(19):182-183.

[3] 金榜 . 基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J]. 物流技术 ,2010,29(Z2):69-71.

[4] 杨广萍 . 浅谈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 [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0,3(05):57-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