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策略

作者

钟京芳

山东协和学院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民族群体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衰退风险,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许多非遗项目由于缺乏活化和传承手段,逐渐陷入遗忘的困境。然而,乡村旅游的兴起为非遗的活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以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形式,强调的是地方特色和文化资源的利用,因此,非遗资源的活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

一、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

非遗的活化是指通过现代化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使其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保持生命力。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非遗的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非遗可以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风光,还能深入体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增加旅行的多样性和深度。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展示平台和经济支持。通过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非遗能够获得更多的传播机会和市场认可,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两者的互动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既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增长,也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非遗活化面临的挑战

尽管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操作中,非遗活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许多地方的非遗项目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且相关的传承人和技艺的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其次,非遗的现代化转化难度较大。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往往与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脱节,如何将其创新性地融入现代生活,并与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对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过度商业化也可能导致非遗文化的“失真”。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包装非遗项目,忽视了其原生态的文化价值,从而导致非遗的本质丧失。

三、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策略

针对以上挑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融合策略。首先,要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同时,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体系,为非遗的持续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其次,要推进非遗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现代手段,对非遗进行创新性表达,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可以通过数字化展览、在线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第三,要注重非遗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保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避免单纯的商业化包装,而是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将非遗项目与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最后,要加强非遗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体验式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通过这些策略,可以促进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四、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分析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例如,浙江省的“非遗 + 乡村旅游”模式,通过将传统的茶文化、民间工艺与旅游产业结合,不仅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龙泉青瓷为例,当地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开展陶艺体验活动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既让游客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也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此外,贵州省的苗族银饰和刺绣技艺通过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这些成功案例为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非遗的活化应更加注重多元化、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在传承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还应结合现代教育和科技手段,探索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方式。例如,可以将非遗课程引入中小学和高校的美育教育体系,通过体验式教学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同时,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线上非遗展示平台,让传统技艺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时空传播。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平衡,避免过度开发,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底蕴。发展过程中,应以绿色发展为前提,推动“非遗 + 生态旅游”“非遗 + 农业体验”等新型业态的形成,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双重价值。同时,应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推动资源、资金和人才向乡村流动,鼓励社会资本和旅游企业的参与,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防止资本运作过度挤压非遗文化的真实性。通过多主体合作与科学规划,非遗和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形成互补共赢的局面,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复兴的双赢。

结论

本文通过对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研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补性。非遗活化不仅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济支持和文化软实力。然而,非遗活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创新不足以及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困境,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来推动其深入发展。未来,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可能在“非遗 + 教育”“非遗 + 数字化传播”“非遗 + 国际旅游交流”等多个方向展开探索。这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的就业与收入水平,还能强化文化自信,促进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黄旖玥 , 洪京雅 , 洪浩 .“非遗”视域下雁门杨家武术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5,10(08):48-50.DOI:10.13293/j.cnki.wskx.011282.

[2] 杨波 , 辛志福 . 新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的价值、问题与路径 [J].西部学刊 ,2025,(15):14-18.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5.15.003.

[3] 吕绪洁 , 代明慧 , 于法稳 .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6(04):20-29.DOI:10.13331/j.cnki.jhau(ss).2025.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