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东省大学生共情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廖利琼
泰国博仁大学 泰国曼谷 10210 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 Thailand Bangkok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不仅是网络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也在诸多网络亲社会行为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广东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活跃群体,其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尤其值得关注。在网络环境中,亲社会行为,如情感支持、信息分享、公益参与等;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而共情能力,即个体感知、理解并回应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被认为是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心理因素。尤其在匿名性强、互动方式多元的网络空间中,共情有助于跨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推动积极行为的产生。
与此同时,人际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网络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信任能够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防御心理,从而促进合作与互助行为。共情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更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与需求,进而更容易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感又会进一步促使他们在网络中实施更多亲社会行为。因此,从理论上看,人际信任很可能在共情与网络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尽管现有研究多从实证角度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多数研究聚焦共情与线下亲社会行为的关联,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网络中,共情如何转化为具体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机制探讨不足,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作用机制不清晰。此外,人际信任作为网络互动的 “心理桥梁”,在虚拟环境中对行为决策的影响尤为突出: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与身份模糊性,使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前,更依赖对他人意图、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判断。因此,梳理共情、人际信任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尝试系统性阐述三者之间的理论关联,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二、共情、网络亲社会行为、人际信任的关系
1、共情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依据 Davis(1983)提出的多维共情理论,共情包含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两个维度:认知共情指向个体对他人视角、想法的理解能力,情绪共情则是个体对他人情绪的体验与共鸣。这一理论框架为解析网络情境下的行为机制提供了基础。在网络环境中,认知共情使大学生能透过文字、图像等信息,准确把握他人的需求与困境,如面对网络求助信息时,高认知共情者可清晰理解求助者的处境,避免因信息偏差产生误解;情绪共情则通过多媒体内容的情感刺激被激活,如看到困境群体的视频时产生怜悯、同情等情绪,这种情感共鸣会转化为利他动机。二者共同作用,推动大学生主动实施网络亲社会行为,如为情绪低落者提供言语安慰、向他人分享学习资料、参与网络公益传播等,即使存在虚拟性,共情仍能跨越时空限制,成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心理驱动力。
2、共情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人际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善意与可靠性的判断基础上,共情能力高的个体因其更深入的情感与认知参与,往往更愿意相信他人,也更易被他人信任。这种双向信任的建立,为网络亲社会行为提供了心理基础。在网络环境中,共情通过缩短心理距离促进信任感的建立,而信任是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共情能够通过增强信任显著提升网络公益与捐赠行为。在人际互动中,共情不仅帮助个体理解他人情感与需求,减少偏差预期,还为信任奠定基础。
3、人际信任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自发实施的、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积极行为,虽不以物质回报为目标,却可能带来心理满足。其形式包括安慰他人、分享资料、点赞或提供情感支持,与线下亲社会行为高度相似,但受网络匿名性与不确定性影响更依赖信任机制。研究表明,人际信任是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高水平信任可缩短心理距离,提升个体利他意愿,并通过促进积极互动增加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同时,社会支持能够增强信任感并提供更多资源与动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个体在网络中的亲社会行为。
4、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研究者逐渐关注共情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机制。人际信任作为关键的社会心理变量,被广泛认为在个体心理特质与网络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网络互动中如点赞、分享、评论等行为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信息发布者的信任水平。共情则被视为促进信任与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高共情个体更能理解他人感受与意图,从而建立并维系信任关系。
三、 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共情通过增强人际信任,进而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亲社会行为,这一机制不仅在理论层面成立,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具有以下启示:(1)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和社会实践提升其情感理解与换位思考能力;(2)在网络素养教育中,应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和维护人际信任,减少对网络交往的消极预期,增强积极互动;(3)社会与教育部门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公益、互助行动,以共情唤起人际信任,以人际信任促进网络亲社会行为,进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Davis, M. H. (1983).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13-126.
[2] 缪晓雷(2023)。互联共信:数字时代的线上社会资本与普遍信任。开放时代,(6),102-116。
[3] 刘鑫晨(2024)。短视频使用满意度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研究——以“学播类”短视频为例。艺术科技,37(10),154-157。
[4] 任璇瑜(2025)。共情传播在公益广告中的应用。新闻传播科学, 13(3) ,272-279。
[5] 金童林、张璐、乌云特娜、贾彦茹、雷泽宇(2023)。网络亲社会行为量表中文版测评大学生的效度与信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7(1),91-95。
[6] 田可心、阴山燕、武亦文、胡文彬(2023)。积极共情与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自我建构的中介与社会比较的调节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1(5),712-719。
[7] 丛含宇、刘凤林(2023)。共情能力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大学,(1),177-180。
[8] 赵昊昊、申璐、郑秋林、徐圆圆(2020)。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及影响因素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