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在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中的优化策略

作者

邵午洲

130105198905102419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中心承载着海量关键数据,数据备份是保障数据安全与业务连续性的核心环节。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作为数据备份的基础,其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备份质量。当前该技术在数据备份中存在存储效率低、安全性不足、成本难控及兼容性差等问题。

一、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在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概述

1.1 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的类型及特点

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主要分为磁存储、光存储和固态存储三大类。磁存储以硬盘为代表,通过磁头读写磁性介质记录数据,特点是存储容量大、成本较低,但读写速度相对有限,且抗震性较弱。光存储依靠激光在光盘上刻录数据,具有存储时间长、不易受电磁干扰的优势,但容量较小且读写操作依赖专用设备,灵活性不足。固态存储基于闪存芯片工作,读写速度快、能耗低、抗震性强,能快速响应数据访问需求,不过单位容量成本较高,且存在写入次数限制。

1.2 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的基本要求

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需满足完整性、可靠性、高效性和可恢复性四大要求。完整性要求备份数据与源数据完全一致,不能出现信息丢失或篡改。可靠性体现在备份过程稳定,不受硬件故障、网络波动等因素影响,确保备份任务按计划完成。高效性要求备份操作占用的系统资源少,避免影响数据中心正常运行,同时缩短备份耗时,适应海量数据增长需求。可恢复性是核心,要求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快速从备份中恢复数据,且恢复后的信息可直接使用,保障业务连续性。

1.3 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在数据备份中的应用原理

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通过数据复制与存储介质适配实现数据备份。其核心是将源数据按一定规则复制到备份存储介质中,过程中需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确保与目标存储技术兼容。磁存储备份时,通过数据块划分将源数据拆解,按磁道顺序写入硬盘;固态存储则利用并行读写特性,同时向多个闪存芯片传输数据,提升备份速度。存储技术会结合校验机制,在备份过程中生成校验码,备份完成后通过比对校验码验证数据完整性,若发现不一致则重新传输对应数据块,保障备份数据的准确性。

二、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中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应用现存问题

2.1 存储效率方面的问题

存储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备份速度与资源占用的矛盾上。传统磁存储备份时,受限于机械读写原理,面对海量数据易出现速度瓶颈,完整备份一次需耗费大量时间,难以适应高频备份需求。固态存储虽速度较快,但在并行备份多组数据时,易因芯片读写通道占用饱和导致效率下降。备份过程中数据传输与存储操作会占用大量网络带宽和服务器资源,可能与数据中心正常业务争夺资源,导致核心业务响应延迟,形成备份即负担的困境。

2.2 数据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数据安全性问题贯穿备份全过程。存储介质层面,磁存储硬盘若遭遇震动或磁场干扰,可能出现磁道损坏导致数据丢失。固态存储的闪存芯片若长期闲置,部分数据可能因电荷泄漏出现完整性偏差。备份传输阶段,数据在存储介质间转移时,若未采用加密传输,可能被非法拦截或篡改。存储管理层面,部分系统权限划分模糊,非授权人员可能接触备份数据,存在人为泄露风险。

2.3 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

成本控制问题源于存储技术选型与资源浪费的双重压力。固态存储虽性能优异,但单位容量成本远高于磁存储,大规模部署会显著增加硬件投入。而单纯依赖磁存储虽成本较低,却需频繁更换老化硬盘,长期维护成本累积后反而不经济。同时,备份存储资源分配缺乏弹性,常按峰值需求预留冗余容量,实际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存储资源浪费。

2.4 兼容性方面的问题

兼容问题指技术和系统互通的不一致,各种厂商、机型的存储设备各支持不同的私有协议,在混合作业时,磁存储和固态存储间无法将备份数据处理任务同步转移,存在由于文件格式不匹配不能实现备份数据跨越存储设备进行读取。一些老存储设备与新备份管理信息系统不匹配,其驱动和接口协议不支持,需要针对其开发配套的兼容软件才能运行,存在系统冗余性。

三、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在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中的优化策略

3.1 基于存储效率的优化策略

对于存储空间来说,可以采用分层存储和调度的方法。将备份数据分为不同的存储类型,根据访问的不同频繁程度进行处理,将频繁访问的热数据放入到 SSD 中,提高数据的备份速度,以满足较高访问性;对于访问不频繁的冷数据可以转移磁盘中的数据,增加容量空间;还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备份调度,即在该数据中心业务量不紧张的情况时,对该数据中心进行全量数据的备份,而在业务量高峰时只需对其进行增量的数据备份即可。

3.2 基于数据安全性的优化策略

实现数据备份全流程安全保护。从数据备份介质的角度,尽量使备份数据分布在不同种类的备份介质上,防止同一存储介质出现故障对数据保护的正常进行造成破坏;在数据备份传输的过程中,通过加密手段对数据备份进行保护,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密码编码操作,并且在传输过程中即使数据遭到截取也无法进行解读;在数据备份管理工作上,对数据备份操作权限的划分一定要通过最小授权的原则,分配的人员只能查看数据备份的运行情况而无法获取数据。

3.3 基于成本控制的优化策略

混合部署、弹性扩容进行成本控制。利用 SSD 存储和磁存储两个维度实现核心数据的实时备份应用 SSD 存储和非重要数据的长期备份应用磁存储,在性价比上寻求一个最优值。按照扩展需求进行扩容,根据数据量的增长对存储容量进行弹性扩容,防止占用过多的空余存储。统一存储维护管理,实施对不同存储设备的统一管理并集中进行故障维修工作,取消专人维护。针对存储介质的生命周期管理,当 SSD 容量快要达到最大写入次数,通过延长 SSD 的使用期限达到二次利用的效果。

3.4 基于兼容性的优化策略

混源存储备份兼容性提升——突破设备技术界限,形成标准化统一存储设备,在应用统一标准协议的基础上,在混源存储备份设计时尽量采用统一格式,为统一混合备份的应用提供硬件上的保证,为数据从磁存储介质到 SSD 存储介质备份数据跨设备可用打下基础。对于现有的传统存储设备,设计通用的标准适配接口,通过软件中间件完成与新备份设备之间的数据对接,没有必要再额外研发适配插件。设计数据格式的适配,在完成新存储设备技术升级时,自动地将老介质上的数据格式迁移到新设备上,并变成新的数据格式。同时对于备份数据的格式进行约束,在现有备份数据格式的基础上,新建存储技术的备份数据需要满足目前主流的格式存储要求,并且可以实现备份数据的长期迁移。

结语

电子计算机存储技术在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中的优化策略,从效率、安全、成本、兼容性多维度解决了现存问题。这些策略切实提升了数据备份效能,为数据安全与业务连续提供保障。未来,需随技术发展持续迭代策略,结合新兴技术深化优化,为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提供更可靠的支撑,助力数据价值释放。

参考文献

[1] 陈 舒 清 . 智 能 技 术 在 计 算 机 网 络 系 统 中 的 应 用 [J]. 电 子 技术 ,2024,53(12):92-93.

[2] 曾 桂 平 , 卢 磊 . 电 力 自 动 化 技 术 的 创 新 应 用 [J]. 电 子 技术 ,2024,53(1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