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
张杰
500231198901146032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道路作为城市的 “血管”,串联起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而建筑则是城市空间的 “骨架”,塑造着城市的天际线与场所精神。城市道路景观不仅包括道路本身的铺装、绿化、照明等元素,还涵盖了道路两侧的建筑界面、公共设施等;建筑设计则涉及建筑的形态、色彩、材质、尺度等多个方面。
一、城市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不协调的表现及原因
1.1 主要不协调表现
风格冲突,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在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如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与欧式古典风格的道路景观搭配,或传统风格的建筑与极简主义的道路景观并存,导致视觉上的不协调。尺度失衡,道路的宽度、沿街建筑的高度、体量之间比例失调。宽阔的城市主干道两侧分布着低矮的建筑,显得空旷单调;而狭窄的支路两侧矗立着高层建筑,给人压抑感,影响行人的空间体验。生态割裂,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与建筑周边的生态环境缺乏联系,如道路绿化采用单一的树种,与建筑的垂直绿化、屋顶花园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衔接,降低了城市的生态效益。
1.2 原因分析
设计缺乏统筹规划,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往往由不同的设计单位或部门负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导致二者在设计理念、风格定位、功能布局等方面难以形成共识。重形式轻内涵,部分设计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居民需求。管理机制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沟通协调不畅,在项目审批、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导致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的不协调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三、城市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设计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将城市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统筹考虑,确保二者在风格、尺度、功能等方面相互协调。从城市整体风貌的角度出发,确定统一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定位,使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成为城市空间序列中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避免各自为政。
3.2 地域性原则
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地域特色等元素,将其融入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中。在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可结合自然地形进行设计,建筑布局顺应山势水势;在历史文化名城,道路景观和建筑设计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传统街巷等文化遗产。
3.3 功能性原则
以满足城市功能需求为出发点,确保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在交通、生活、商业等方面的功能协调。道路设计应考虑建筑的可达性和交通需求,建筑设计应与道路的等级和功能相匹配,注重二者在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衔接,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
3.4 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贯穿于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道路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绿化、雨水管理、节能减排等;建筑设计应采用绿色建材、节能技术,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5 人性化原则
以居民的需求为中心,创造舒适、便捷、安全的城市空间。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行人、自行车的出行安全和舒适度,设置完善的步行系统、休憩设施;建筑设计应注重采光、通风、隔音等居住品质,同时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强城市的人文关怀。
四、城市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的具体策略
4.1 风格协调策略
统一设计语言,如在城市总体规划或者片区规划里,明确道路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所要达到的设计风格定位,做到道路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设计语言一致。如在科技园区里,道路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可以采用现代、简洁的风格,使科技园区道路景观和建筑设计风格体现现代化和创新风格。呼应视觉元素,在颜色、材质、形态等视觉元素上呼应,做到道路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风格的契合。建筑的外墙材料采用石材材料,道路铺装可以采用色彩相近的石材材料或者仿石材地砖;建筑的立面线条简洁优美,道路景观中的路灯、栏杆等小品可以采用对应线形的栏杆、路灯样式。延续历史文脉,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或者具有历史遗迹的地区,道路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要尊重历史文脉,保留、修复历史建筑,采用历史建筑符号和景观元素,使新设计与旧环境融合。
4.2 尺度协调策略
控制建筑高度和道路宽度尺度,按照道路的等级与功能,控制沿街建筑的高度与体量,控制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比例。城市道路主干道的建筑可以相对较高,支路两侧的建筑应较低,以给人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控制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比例,1 :1~1 :2 左右的比例有较好的视觉感受。控制建筑界面连续性,沿街建筑界面连续,完整性无明显遮挡。控制建筑间距,避免建筑间距过大,或者形态过于杂乱,以保证整条街道的整齐有序。通过控制建筑的退界、檐口高度控制等因素形成街道连续的建筑界面,与道路景观的线性特征相结合。道路适当位置设置广场、绿地等开敞空间,打破建筑界面的单调感,形成节奏的变化。控制景观元素尺度。道路景观元素路灯、行道树、花坛、栏杆等元素应匹配建筑元素尺度,高层建筑附近路灯应适当提高,低矮建筑附近路灯应适当降低;宽阔主路中行道树可采用高大乔木、狭小支路行道树采用中小型乔木及灌木。
4.3 功能协调策略
整合公共空间,将道路景观中的广场、绿地、街头公园等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外部庭院、入口广场等相结合,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系统。建筑底层设置骑楼或开放的商业步行街,与道路的人行道相连通,增强商业的吸引力和行人的便利性。配套服务设施,根据道路两侧建筑的功能需求,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例如,办公区周边的道路应设置更多的停车位、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学校周边的道路应设置减速带、警示标志、家长等候区等设施,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
4.4 生态协调策略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将道路绿化与建筑周边的绿化有机结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设置绿篱、花境等,建筑周边布置庭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通过绿化廊道将各个绿色空间连接起来,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推广生态技术应用,道路景观设计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生态技术,促进雨水的渗透和净化;建筑设计采用太阳能光伏板、地源热泵、节能门窗等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城市的低碳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在道路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植被和水体。
结论
城市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特色及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存在风格冲突、尺度失衡等问题,源于设计缺统筹、重形式轻内涵等。需遵循整体性等原则,通过风格、尺度等协调策略,打造和谐空间。未来应加强统筹协作,考虑公众需求,传承地域文化,创新理念技术,推动深度融合,创造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赵燊 . 城市道路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 [J]. 建筑科学 ,2025,41(07):187.
[2] 郁珊珊. 基于多元视角的城市道路景观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