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工艺分析
马梅
摘 要: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作为道路结构的重要基础,其施工工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道路的整体质量与使用寿命。本文深入剖析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工艺,详细阐述施工前准备工作、路基填方与挖方施工、特殊路基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在为提高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确保市政道路能够稳定、安全地服务于城市交通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引言
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交通、物流运输等重要功能。道路路基作为道路结构的支撑基础,承受着路面传来的行车荷载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路基施工工艺能够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从而保障道路的正常使用。因此,深入研究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工艺,对于提升市政道路建设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一)施工测量
测量内容:施工测量是道路路基施工的基础工作,包括对道路中心线、边线、高程等进行精确测量。通过测量确定道路的平面位置和竖向标高,为后续施工提供准确依据。例如,使用全站仪测量道路中心线的坐标,水准仪测量地面高程,以此计算出路基的填挖高度。
测量精度要求:测量精度直接影响道路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对于道路中心线的定位误差,一般要求控制在±50mm以内;高程测量误差应控制在±20mm以内。测量过程中,要进行多次测量和复核,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场地清理
障碍物清除:施工场地内可能存在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障碍物,这些障碍物会影响路基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予以清除。在清除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避免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
表土处理:场地内的表土通常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和植物根系,不利于路基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将表土进行剥离,一般剥离厚度为20-30cm,并将其堆放在指定地点,以备后续绿化或其他用途。同时,对场地进行平整,为后续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路基填方施工工艺
(一)填方材料选择与检测
材料选择原则:填方材料应优先选择透水性好、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一般来说,砂性土、砾石土等是较为理想的填方材料。对于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用于填方。此外,填方材料中不应含有树根、杂草、腐殖土等杂质[2]。
材料检测项目:为确保填方材料质量,需对其进行多项检测。主要检测项目包括含水量、颗粒分析、液塑限、击实试验等。通过含水量检测,确定土料是否需要进行晾晒或加水处理;颗粒分析可了解土料的颗粒组成,判断其是否符合填方要求;液塑限和击实试验则为确定土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提供依据。
(二)填方分层填筑与压实
分层填筑厚度控制:填方应分层进行填筑,每层填筑厚度应根据压实机械的性能和填方材料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使用振动压路机压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30cm;使用静压压路机压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20cm。分层填筑可以保证填方的压实度均匀,避免出现压实不足或过压的情况。
压实工艺与遍数:压实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在压实过程中,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由边缘向中间的原则。开始时先用轻型压路机进行稳压,然后逐步换用重型压路机进行压实。对于不同的填方材料和压实机械,压实遍数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粘性土需要压实6-8遍,砂性土需要压实4-6遍。在压实过程中,要及时检测压实度,确保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三、特殊路基处理
(一)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地基特点: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透水性差等特点。在软土地基上修筑道路路基,容易出现沉降过大、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特殊处理,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处理方法
换填法:将软土地基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土挖除,换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的材料,如砂、碎石、灰土等。换填深度一般根据软土厚度和工程要求确定,通常为1-3m。换填法施工简单,适用于浅层软土地基处理。
排水固结法:在软土地基中设置竖向排水体(如砂井、塑料排水板等),并在地基表面施加预压荷载,使地基中的孔隙水通过排水体排出,孔隙体积减小,地基逐渐固结,强度提高。排水固结法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的饱和软土地基,处理周期相对较长,但效果显著[3]。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特性: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但遇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强度降低,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这种特性会对道路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处理方法
垫层法:将湿陷性黄土层上部一定厚度的土层挖除,换填灰土、素土等材料,形成垫层。垫层的厚度一般根据湿陷性黄土的厚度和湿陷等级确定,可有效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强夯法:通过起重机将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后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振动,使地基土密实,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降低地基的湿陷性。强夯法适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大、湿陷等级较高的地基,但施工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
四、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指标
压实度控制:压实度是衡量路基压实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路基土的密实程度。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填方路基的压实度要求在93%- 96%之间(根据道路等级和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通过现场压实度检测,如灌砂法、环刀法等,确保路基压实度达到规定标准。
平整度控制:路基平整度直接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应使用平地机等设备对路基表面进行平整,控制平整度误差在规定范围内。一般要求路基顶面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15mm(用3m直尺检测)[4]。
(二)质量问题处理措施
压实度不足处理:若检测发现路基压实度不足,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可能的原因包括压实机械选型不当、压实遍数不足、填方材料含水量过大或过小等。针对不同原因,可采取更换压实机械、增加压实遍数、调整填方材料含水量等措施进行处理,直至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平整度超标处理:对于平整度超标的部位,应使用平地机进行重新平整。若局部不平整较为严重,可采用填补或铲除的方法进行处理。填补时应使用与原路基材料相同的材料,并进行充分压实;铲除时应注意控制铲除深度,避免对路基结构造成破坏[5]。
五、结论
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工艺涵盖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对路基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到路基填方、挖方施工以及特殊路基处理,再到严格的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精心组织施工,加强质量检测与控制,才能确保道路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为市政道路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道路工程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更高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施工工艺,进一步提高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的施工质量,以满足城市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邓仁伟.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工艺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4,9(16):32-34.
[2]陈君宇,郭晓龙.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工艺[J].四川建材,2023,49(12):119-120+123.
[3]张峰江.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3,(32):34-36.
[4]吴利芳.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J].江苏建材,2022,(05):64-66.
[5]李文军.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新型工业化,2022,12(08):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