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提升策略分析

作者

王美入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顾县镇顾县小学校 638300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感知意境、诵读品味、情境教学和知识延伸四个维度探讨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表明,这些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能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效率提升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古诗词教学应通过诵读感悟、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面临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如何在有限课时内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感知意境培养学生意境美感

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乐、朗诵等多种方式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艺术美。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诗词意境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户外观察、实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象,建立感性认知[1]。此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通过绘画、表演等艺术形式表达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教师可先播放宁静悠远的古筝曲,展示乡村晨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恬淡意境。让学生回忆自己看过的乡村晨景,体会“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儿童们的欢乐,感受农村生活的自然与闲适。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现场绘制诗中意境,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春季放风筝,亲身体验诗中描写的场景,感受春风和童趣。在创设情境时,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描绘的乡村场景中,感受清晨的微风、溪水的潺潺声,以及儿童嬉戏的欢笑声。通过多感官的意境体验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艺术美,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二、诵读品味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要注重朗诵的艺术性,示范正确的节奏和语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同时,通过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还应注意古诗词朗读的特点,包括平仄、节奏和韵脚,让学生在规范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独特的音韵之美。可以借助录音、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朗诵范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以《墨梅》为例,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品味“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中“淡墨痕”的意象美,然后示范诗句的朗读节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体会诗人对墨梅的喜爱之情。可以让学生分组诵读,一组读出墨梅的傲骨,一组读出诗人的赞美,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设置个人朗诵、小组朗诵等不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诗词意境。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如“淡墨痕”、“天生得清骨”等,通过细致品味,深化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创作简单的伴奏或配乐,使朗诵更具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优美的诵读中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三、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诗词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诗词的意蕴,激发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可以借助道具、服装等辅助手段增强情境的真实感。同时,要注意将古代场景与现代生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词内容[2]。

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教师可设计“古代客栈”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店主、旅人,体验诗人住店时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夜雨剪春韭”的景象,感受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心情。通过情境演绎,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乡之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布置简单的客栈场景,准备相应的道具,如茶壶、蜡烛等,增强情境的代入感。教师还可以播放雨声音效,营造“春江夜雨”的氛围。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旅人,独自在客栈中听着雨声,会想些什么?如果是店主,如何安慰这位思乡的客人?通过这种深入的情境体验,让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诗人“怅然日暮”时的心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代生活中独自在外的经历,加深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与理解。

四、知识延伸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教师应结合诗词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诗词中典故、意象、写作手法等多方面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教师可介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讲解“寒雨连江夜入吴”中的地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人的交游传统。通过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所蕴含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增长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古代地图,标注诗中提到的浔阳、吴地等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具体场景。同时,可以补充介绍唐代文人之间常见的送别诗歌,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帮助学生理解送别诗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枫叶荻花”意象的文化内涵,了解古人善于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结语: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通过意境感知培养审美能力,通过诵读品味加深情感体验,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知识延伸拓宽文化视野,这些策略相辅相成,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让古诗词教学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真正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袁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嘉应文学,2024,(03):150-152.

[2]录毛卓玛.浅谈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9):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