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子信息工程抗干扰技术研究

作者

温东

身份证号:370685199908161017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电子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因此,抗干扰技术成为电子信息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智能算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电子信息工程抗干扰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子信息工程抗干扰技术,包括智能算法在抗干扰技术中的应用、智能抗干扰技术的实现方式等。

关键词:智能算法;电子信息工程;抗干扰技术;深度学习

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通信、信号处理、电子设备等多个方面。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电子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如电磁干扰、信号衰减、多径传播等,这些干扰因素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因此,抗干扰技术成为电子信息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智能算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电子信息工程抗干扰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将对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子信息工程抗干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应用现状、实现方式等。

一、智能算法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概述

智能算法,作为一类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模型,能够在大量数据中寻找规律,实现复杂的决策过程。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智能算法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从理论基础来看,它们包括基于规则的决策、启发式算法、群体智能算法、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以及强化学习等。其中,神经网络,特别是BP神经网络,因其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常被用于模式识别、函数逼近和预测等任务。BP神经网络,作为一种误差反向传播训练的多层前向传播神经网络,能够在未知映射关系的情况下学习和存储输入输出模型,近似任意连续函数。其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特性使得它在干扰识别中表现出色。例如,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干扰识别算法,即使在全干噪比条件下,也能获得良好的识别效果。除了神经网络,人工蜂群算法是模拟蜜蜂寻找食物行为的优化算法,通过群体协作寻找全局最优解。在抗干扰通信系统中,结合改进的邻域搜索方法和自适应ε值调整策略,人工蜂群算法能够更有效地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优化频谱利用率和发射功率,同时提高抗干扰性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深度学习也展现出其在抗干扰技术中的潜力。例如,非扩跳频通信体制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通过级联频域陷波模块和深度学习模块,实现了高速通信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这种方法无需收发端协同,具有较高的时频资源利用率和泛化能力。

二、智能抗干扰技术的实现方式

2.1 自适应滤波技术

自适应滤波技术作为智能算法在电子信息工程抗干扰领域的重要实现方式,主要依赖于其动态调整滤波参数的能力,使其能够实时适应信号和噪声的变化,从而有效地抑制干扰,保持通信质量。自适应滤波器的核心是其内部的算法,这些算法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统计特性自动更新滤波器的系数,以达到最佳的滤波效果。其中,最经典的自适应滤波算法之一是LMS算法,它通过最小化滤波输出与期望信号的均方误差来更新滤波器的权值。LMS算法简单易实现,但收敛速度较慢,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发展了多种改进的LMS算法,如RLS算法。

RLS(递归最小二乘)自适应滤波其原理是基于最小二乘法准则。它的目标使估计误差的平方和最小。在滤波过程中,滤波器系数会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信号统计特性的变化。

假设由一个输入信号向量序列和一个期望的信号。滤波器的输出使滤波器系数向量和输入信号向量的内积,即

估计误差为期望信号与输出信号之差,即

在RLS算法中,会计算一个增益向量,它与输入信号之前的数据有关,通过这个增益向量来更新滤波器系数

同时还会更新一个矩阵(如协方差矩阵)用于下一次的计算,这个矩阵的更新可以让算法更快的收敛,以更好地跟踪信号的变化。

1.相关仿真结果

和传统的LMS算法相比,RLS算法收敛速度更快,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在通信系统中,自适应滤波技术则能够对抗多径衰落、互调干扰等问题,保证数据的稳定传输。

2.2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种关键技术,尤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能显著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MIMO利用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通过空间多径传播和信号间的相互干扰来创建多个独立的信号路径,从而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实现并行传输,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可靠性。在智能抗干扰策略中,MIMO技术能够利用其多径传播的特性来区分信号和噪声,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天线的发射和接收模式,从而实现干扰的抑制。例如,智能空时编码是MIMO系统中的一种抗干扰技术,它通过在空间和时间上编码信息,能够在接收端利用多径信息进行干扰的抵消。这种编码方式结合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可以自动优化编码矩阵,以达到最佳的抗干扰效果和信号质量。通过智能算法,如粒子群优化(PSO)或模糊逻辑,可以动态调整MIMO系统的发射和接收策略,如功率分配、信道估计、预编码和解码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电磁环境。例如,基于模糊逻辑的MIMO系统可以依据环境信号的统计特性,动态调整天线阵列的波束赋形,以抑制特定方向的干扰信号。深度学习在MIMO系统的智能抗干扰中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深度神经网络(DNNs)可以学习和预测多径传播中的干扰模式,进而优化MIMO系统的设计和性能。通过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方法,系统可以直接从原始的射频信号中学习如何进行干扰抑制和信号恢复,而无需手动设计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

2.3 深度学习算法

深度学习框架中的深度神经网络(DNNs),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可以逼近几乎任意复杂的函数,这使得它在识别和分类任务上表现出色。在抗干扰方面,深度学习能够学习并理解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从而更准确地识别和区分干扰。例如,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启发了其在信号频谱特征提取上的应用,通过学习和提取频谱中的关键特征,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抑制窄带或宽带干扰。在自适应滤波中,深度学习可以取代传统的滤波器设计方法,直接从输入信号中学习最佳的滤波策略。例如,深度自编码器可以用于降维和特征提取,为后续的滤波算法提供更精确的输入,从而提高滤波的性能。同时,深度学习还可以应用于滤波器的结构学习,如生成对抗网络(GANs)可以用来生成以对抗干扰为目标的滤波器结构,实现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滤波。深度强化学习(DRL)则在智能决策方面显示了强大的能力。它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学习最优策略,以达到最大化长期奖励的目标。在抗干扰通信系统中,DRL可以用于动态调整系统参数,如MCS阶数、信号发射功率、可用频率子带数和干扰抑制方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电磁环境。例如,DRL算法可以通过与电磁环境的实时交互,学习出最优的抗干扰策略,实现自适应的频谱管理和通信策略。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建立复杂的模型来估计信道状态,优化功率分配,进行智能空时编码或解码,实现对空间多径传播中干扰的精确抑制。深度学习模型,如递归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能够捕捉到信号随时间的复杂依赖关系,从而更好地处理动态的MIMO系统。

卷积神经网络CNN是一种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目前研究热度较高的算法之一,CNN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系统的仿生模型,较多应用于图像相关的数据处理中。

2.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核心,卷积层运用若干个卷积核对输入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在卷积层中,卷积核相当于一个图像滤波器,一个卷积核就代表一种特征,例如直线特征或曲线特征等。利用卷积核对局部图像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实现对当前局部信息的分析,并通过设置滑动参数(stride),对每次卷积运算对应的区域进行同等步长的滑动,依次提取出输入图像中的所有局部特征,得到特征图,以供后续分类识别。具体的卷积运算如图所示:

3.卷积运算实例

特征图的尺寸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的为输入图像的尺寸,为对于输入图像的边界进行填充的尺寸,为卷积核的尺寸,为卷积核滑动的步长。由此可见,若要使卷积层输出特征图与输入图像的尺寸相同,需满足如下条件:

卷积层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局部感知和权值共享的概念,以极小的精度损失来大幅度地减少权重的参数量,从而降低神经网络的训练难度。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而抗干扰技术作为保障其稳定运行的关键,也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基于智能算法的抗干扰技术,通过自适应滤波、MIMO技术和深度学习等手段,为提升电子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和创新,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天相.信息时代视角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2(5):17-19.

[2]王振华,姚玉林,曹火焰.电子控制设备的抗干扰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28):90-92.

[3]金春芳,常杰,王昊.基于神经网络的辐射源信号识别研究.中国核科学技术报, 2020, 40(12): 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