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模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作者

廖文翠

广西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劳动保持政治本色,保持政治肌体健康,发扬优良作风。劳模精神不是新时代特有的精神,随着劳动的内涵不断更新,劳模的标准也在变化,但其基本内涵不变。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明确自己的政治本色,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强化各方教育,普及劳模知识;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劳模氛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劳模精神  弘扬  培育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动模范”(以下简称“劳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具有卓越贡献的劳动者给予的荣誉称号。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

(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精神的本质特征,爱岗敬业是一种劳动态度,争创一流是劳动追求的目标,是劳动者奋斗的动力源泉。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身处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体现了工人阶级对国家、社会、职业的高度责任感。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爱岗敬业的拼搏和奉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新时代,爱岗敬业一方面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为伟大事业贡献力量,每一位兢兢业业的爱岗敬业的劳动者必定在岗位发亮,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谱写新的篇章。

(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品质。时代在不断变化,艰苦奋斗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物质上,艰苦奋斗体现为要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精神上,艰苦奋斗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不断为伟大事业而刻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是一种积极进取和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如果过不了“苦”的难关,“坚持”二字就是无稽之谈。正是广大劳模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广大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精神。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最高价值追求。劳模是人民的楷模,他们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和豁达胸襟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劳动者并代代相传。淡泊名利就是要摒弃功利心,时刻保持“不务空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怀国家和人民群众,将个人未来与企业发展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甘于奉献,是一种高尚品格和传统美德。劳模把国家的利益最大化,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事业,并仍然能永葆劳动热情和奋斗激情。劳模精神的出发点是服务于劳动,而落脚点在于“甘于奉献”,奉献不等于牺牲,而是要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充分保障集体利益,个人利益都要服从集体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劳模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劳模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数劳动先进模范者们为这一伟大事业鞠躬尽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事迹,对与劳模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贯彻到底的一项事业。从共产党人自身出发,要明确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挥好带头作用;同时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强化各方教育,普及劳模意识;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劳模氛围。

(一)明确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

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劳模工作不会薪火相传,赓续不断。共产党人要做好固本清源的工作,树立劳模精神的良好榜样作用,同时也要做好把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宣扬到底的工作。

第一,固本起源,从自身出发,在党的内部以劳模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如果共产党人只是一味的以各种措施要求全社会学习劳模精神,而自身却没有真正重视劳模精神,这不仅不能做好宣传工作,还会适得其反,让全社会对劳模精神形成误解,认为劳模精神只是少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的一种伪精神。为了防止人民群众会形成这种刻板印象,共产党人必须从自身出发,带头学习劳模精神的内涵、劳动模范的鲜明事迹等,把劳模精神刻在自己的骨髓里,时刻准备好接受人民群众的检查。

第二,共产党人对劳模精神的培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必须要坚持把这份宣扬工作做好、做大、做强。把劳模精神的宣扬工作做好,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共产党人向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对人民负责的答卷。作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绝对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始终把劳模精神的相关工作贯穿到方方面面,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初心牢牢把握,把使命紧紧的团结在人民的周围。

(二)强化学校和家庭教育,普及劳模知识,注重理念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行动无疑会陷入误区。在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的过程中,理论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没有这盏明灯,就会陷入无尽的迷茫和黑暗。

第一,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让学生成功做事、幸福生活。鉴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认知能力有差异,必须要把握好内在的逻辑联系,按照循序渐进、阶段性的原则,提高劳模教学系统性,从劳模精神的内涵、历史过程及具体要求入手,重塑劳模形象,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劳动模范钦佩赞许,做到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同时,要开展实践教育,丰富劳模教学多样化,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利用好学生出入频繁的公共场所,通过照片、实物等劳动模范的不凡业绩,创造更多劳动模范与大学生的接触的机会,耳濡目染,从而更好的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

第二,强化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的行为、思想、习惯都和家庭的教育引导息息相关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家风是家庭性格的综合体现。重视言传身教,巩固良好习惯,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对劳动观念的正确引导,把劳动是一种美德贯穿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注意劳动习惯的养成,运用劳模先进事迹来激励人心,让孩子更有勇气面对挑战,用劳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和敢于创新等精神来战胜现实困难。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能离开集体独立存在,人在社会上生存,就需要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的过程中,要发挥榜样作用,传承劳模家风。

(三)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劳模氛围

社会环境是指人文环境,在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围绕在某个人的外部世界。社会环境不仅包括物质条件,还包括制度条件和文化因素。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把握媒体平台,深化宣传内容。

【参考文献】

[1]任嘉蕊.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三维探析[J].理论导刊,2024,(08).

[2]李蓬.毛泽东劳动育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28).

[3]张香丽.寓教于劳:延安时期党的劳动教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