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引入契约理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作者

曹慧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6

摘 要: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大学生逐渐摆脱了高中时期在教师“眼皮底下”的学习状态,教育的自由与民主日益凸显。因此,以人为本成为大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价值追求。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依赖学院权威进行学生管理,已不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要求管理模式向更加灵活与开放的方向转型。契约理念的引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强调权利与义务的明确、相互承诺与责任的共享。契约理念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增强管理的公正性,从而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中,契约理念的引入显得尤为必要,为高等教育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契约理念;高校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创新

随着当前学生需求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亟须创新转型。契约理念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建立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契约是师生之间相互承诺与责任的体现。通过契约,学生不再只是单单为管理的对象,更是积极的参与方,双向互动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契约理念的引入,提升了学生管理的公正性,推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契约理念概述

契约理念是一种强调双方承诺与责任的管理思维,在于建立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高校学生的管理中,契约理念是一种促进师生之间信任与合作的文化基础。契约理念源于法律契约的概念,强调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参与各方达成共识且共同承担责任。在高校中,契约理念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权威主义倾向,转而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使学生不再只是被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方。通过契约,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控制与被控制,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而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使得学生的声音能够被充分纳入管理决策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另外,契约理念强调对学生权利的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享有公平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契约理念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打下了基础,使得教育的质量得以提升。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自主性不足

在传统高校管理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往往受到限制,管理方式侧重于规章制度的强制执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许多学校仍然采用单向的管理模式,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参与感。在学习和生活中依赖于外部管理,而非自主规划。缺乏自主性影响了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被动性,对课堂内容和课外活动缺乏热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自主性不足使得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降低,进而出现对管理措施的抵触,形成一种消极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来提升学生自主性。例如,高校通过设立学生管理委员会,鼓励学生参与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让学生在管理中拥有发言权和参与权。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设定个人目标,制定学习与生活计划,提供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管理与服务不匹配

高校在制定管理政策时,常常基于对学生行为的普遍认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照本宣科”的管理模式导致服务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出现较大差距,进而影响学生的满意度。例如,许多高校的学业管理制度侧重于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帮助,导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另外,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往往也没有针对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了学生的体验感受。因此,高校应进行深入的需求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调整管理政策,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同时,学校应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增强校园活力。

(三)学生与管理人员关系紧张

当前,许多高校的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信任上。管理人员常常把学生视为需要管控的对象,而学生则对管理人员的决策缺乏认同。双向隔阂导致双方在沟通中容易出现误解,甚至影响到校园的和谐氛围。学生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下降,部分原因在于管理人员未能有效传达学校相关政策的背景目的,学生往往对管理措施感到困惑。同时,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缺乏灵活性,往往坚持固有的管理模式,不愿倾听学生的建议,反而加剧了双方的对立情绪。为了缓解紧张关系,高校应加强沟通渠道的建设,促进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定期举办师生座谈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增进相互理解。同时,高校的管理人员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适时调整管理策略,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双方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三、高校学生管理引入契约理念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自主性与责任感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往往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缺乏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对管理的抵触情绪。契约理念则强调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相互承诺,双向契约关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契约的制定过程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协议,更是学生自主性培养的契机。在制定契约时,学生能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从而增加对契约内容的认同感。高校要让学生更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在契约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行为规范以及所需的支持与服务,同时学校也承诺提供相应的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业与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

(二)提升管理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契约理念的引入使管理过程更加公正,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缺乏透明度,学生对管理人员的决策了解不足,导致对管理措施的质疑。契约理念强调规则的明确性与公平性,使学生在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参与管理。通过契约,高校可以明确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减少模糊地带与管理盲区,帮助学生理解管理措施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对管理的信任。例如,在制定学业管理契约时,学校可以清晰地列出评价标准、奖励机制以及可能的惩罚措施。学生在知情的情况下更容易接受管理,从而减少矛盾的发生。

另外,契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建立反馈机制,使学生能够随时对管理措施提出建议。双向沟通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管理的公正性,学生的声音得以被重视,管理策略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三)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常常显得对立,学生对管理人员的信任度低,双方的沟通不足。契约理念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形成一种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关系。契约的本质是建立在相互承诺与尊重的基础上,要求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关注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则需要理解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相互理解的过程,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例如,当管理人员在制定管理措施时,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契约中充分反映学生的需求,进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同时,契约理念应强调责任与义务的平衡,师生互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管理人员需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提供必要的服务,而学生也需要尊重学校的管理规定,积极参与校园生活。

四、运用契约理念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体现教育公正,制度平等正义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契约理念的思路是要体现教育公正,确保制度的平等与正义。契约理念强调规则的公平性,帮助高校建立一套透明且易于执行的管理体系。高校需要在契约中明确每位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所有学生在同一契约框架下接受公平的对待。例如,在学业管理中,应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避免因主观判断导致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对于违纪行为的处理也应遵循相同的标准,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面对管理与约束。制定契约时,学校应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确保契约内容的可行性。通过学生代表参与,学生能够在契约制定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契约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对管理措施的接受度,也能让学校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应定期对契约进行修订,及时调整不合理之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通过动态的契约管理模式确保教育公正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以人为本,保障学生权利

契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在高校管理中,契约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权益。在契约中,学校应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包括学习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校园中享有公平的机会。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学校应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等。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也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此外,学校应定期开展权益保障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在契约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投诉与反馈机制,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表达意见,寻求帮助,进而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为学校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保障学生的权利,高校能够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转变管理观念,突出服务意识

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强调控制与约束,而契约理念则倡导一种服务导向的管理方式,强调学校在管理过程中的服务性。在契约管理中,学校应重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校可以设立专业的服务团队,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等工作,确保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支持。通过服务导向的管理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另外,学校在制定管理政策时,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意见反馈。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管理政策的看法,及时调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

(四)倡导民主意识,凸显学生自律

引入契约理念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另一个重要思路是倡导民主意识,凸显学生自律。契约理念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愿与共识的管理方式,强调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高校应鼓励学生在契约的制定与执行中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积极表达自己的建议。同时,学校在契约中应强调自律的重要性,明确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责任。通过设定合理的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业计划,设定目标管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学习与生活中。

五、契约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一)契约制定过程的创新

传统管理模式往往由管理人员单方面制定规章制度,缺乏学生的参与反馈,单向的管理方式导致学生对管理措施的认同感不足,甚至引发抵触情绪。为了打破这一局限,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契约时,应积极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确保契约的内容充分反映学生的意愿。在契约制定过程中,高校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讨论小组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互动,学生能够了解契约的基本内容,为契约的制定贡献自己的智慧。例如,在制定学业管理契约时,学校可以收集学生对学习评价标准、作业负担和考试安排的意见,使管理措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契约的制定应保持透明,学校需要在契约生效之前,将契约的内容和背景充分告知所有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讨论。学生在签署契约时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从而增强对契约的遵守意愿。创新的契约制定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营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

(二)契约执行机制的创新

契约不是一个静态的文本,而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工具,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高校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确保契约的有效落实。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负责契约的实施监测。小组可以由学生代表、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监督团队。通过定期检查契约的执行情况,评估各项措施的效果,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契约执行中的挑战与进展,确保契约内容的有效落实。另外,高校应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让学生在契约执行过程中能够随时表达意见。反馈机制可以采用线上平台、意见箱等形式,方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随时进行反馈。通过分析学生的反馈,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不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契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契约的执行情况,对管理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如果发现某些规定不适合当前的学生群体,学校应果断修订相关条款,使契约始终符合学生的需求。通过灵活的执行机制,契约能有效约束学生行为,为学校提供改进管理措施的机会,形成良性的管理循环。

(三)契约文化的营造与推广

契约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信任与合作,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把契约文化理念深植于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促进契约精神的广泛认同。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契约文化主题活动,如契约签署仪式、学生论坛、校园文化节等,增强师生对契约理念的认同。活动中,学校可以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或校友分享契约精神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契约责任。同时,学校可以制作宣传材料,如海报、手册、视频等,向全校师生宣传契约理念的实践意义。在课程设置上,高校也可以把契约理念融入到思政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等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契约的实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契约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推进契约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管理与服务更加高效。

契约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标志着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升级。通过在契约制定过程中引入学生参与,增强了管理的透明性和公平性。高校应不断深化契约理念的实践,通过优化管理,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培养出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代杨.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管理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5):8-11.

[2]王慧文.契约精神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育人体系建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2):26-29.

[3]王国静.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以高校宿舍管理为视角[J].黑河学刊, 2018(6):23.

[4]梁浩,王英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主体缺位与救济之道——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 2016(2):120-123.

[5]田艳娟.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探讨[J].东京文学, 2016(4):233.

作者简介:曹慧(1989--),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