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中高危老年患者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的研究
罗霜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急诊护理中高危老年患者的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满意度。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临床观察法,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高危老年患者进行观察。重点关注患者的评估指标、护理流程优化及护理效果评估,收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数据。
结果 实施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了2天,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25%。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满意度平均达到90%以上。结论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在急诊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高危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的健康管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危老年患者;急诊护理;快速评估;护理干预
一、前言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患者在急诊科的就诊率不断上升,急诊护理中高危老年患者的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高危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其生理功能下降、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对急诊环境的敏感性使得他们在急诊就诊时面临更高的风险。急诊护理的目标是迅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结果。然而,传统的评估与干预模式往往难以满足高危老年患者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并建立一套高效的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有效提升高危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二、所用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通过系统地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在中国知网(CNKI)、PubMed等数据库中查找近年来关于急诊护理、高危老年患者评估与干预的研究,以获取最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些文献涵盖了高危老年患者的定义、评估工具、护理干预模式及其实施效果等方面,形成了对该领域现状的全面了解。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该科室在高危老年患者的护理实践。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急诊护理的流程优化、高危患者的快速评估、干预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评价。数据收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入院时评估结果、护理干预措施、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
(二)高危老年患者的定义与评估指标
在本研究中,高危老年患者主要是指年龄在65岁及以上、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近期出现急性病症的老年人群。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我们将高危老年患者的评估指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础疾病是重要的评估指标,尤其是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若同时伴有两种以上的基础疾病,将被视为高危。其次,生命体征的监测也至关重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异常指标提示患者存在潜在风险。再次,临床症状的评估同样重要,诸如意识模糊、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最后,患者的功能状态评估可采用Barthel指数等工具,功能状态差的患者需加强关注。
三、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
(一)建立快速评估机制
急诊护理中,快速评估机制的建立是提高高危老年患者护理质量的关键。首先,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快速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症状询问和基础疾病的确认。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分诊系统对患者进行优先级划分,确保高危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其次,护理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状态,通过倾听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此外,快速评估的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传递给多学科团队,以便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
(二)多学科团队协作
在急诊护理中,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建立至关重要。面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复杂病情,单一学科的护理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急诊科应组建由医生、护士、药剂师、营养师及心理咨询师等多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团队成员应共同参与患者的评估和管理,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议,针对高危老年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治疗策略。通过多学科的合作,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高危老年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三)个性化护理方案制定
高危老年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制定是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快速评估的结果,护理人员应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个性化护理方案应涵盖基础生命支持、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方面,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在实施护理方案时,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识别并处理潜在的危机。此外,在护理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护理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参与感。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实施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也能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四、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估
(一)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
对实施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的高危老年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该模式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而言,与传统护理相比,快速评估与干预后,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减少了2天。与此同时,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通过早期干预和合理的护理措施,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比例减少了25%。这些数据表明,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
(二)患者满意度调查
患者的满意度是评估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高危老年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施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后,患者及家属对急诊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护理信息沟通、服务态度和护理质量等方面,满意度平均达到90%以上。这一结果反映了护理人员在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努力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也证明了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有效性。
(三)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通过对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和培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参与了多次培训,增强了对高危老年患者的评估技能、沟通技巧和临床决策能力。此外,护理人员在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中,积极参与病例讨论,提高了对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五、结论
高危老年患者在急诊护理中的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建立快速评估与干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表明,快速评估机制的建立、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以及强化健康教育等措施,对于提升高危老年患者的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急诊护理中高危老年患者的管理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为老年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艳莉, 袁景茹, 李朝政. 急诊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伴低血糖昏迷患者血糖水平及救治成功率的影响 [J]. 罕少疾病杂志, 2024, 31 (08): 143-145.
[2]何胜兰. 急诊护理中的常见紧急情况及应对策略 [J]. 科学之友, 2024, (07): 29-30.
[3]冯晓彤.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抢救效率的观察 [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 39 (07):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