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再构优化TBLT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孙童
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起到交流、交际的作用。笔者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新解构文本,创设解决接近现实生活的学习情境,使得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便是TBLT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得以生动活动地有效运用的关键所在。以情景推动求知,在意趣中知晓义理。
关键词: TBLT;文本再构;情景教学;英语课堂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兴味”之于学业具有重要意义已在多篇文献中得以论证。而欲提升课堂的“兴味”,打造意趣学习,便需要为人师者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冲破原文的藩篱,创设出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生活情景。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兴味,往往会借用TBLT教学法,在基础情境中为学生设计不同层级的学习任务。
TBLT以任务组织教学,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并在任务后期由学生完成可视化的成果展示。在履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需充分调动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运用目的语。但在小学低年级段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任务设计往往局限于表面已有的书本图片和有限的英语对话,课堂呈现的学习任务逐步倾向于机械化和流水化。如何创设完整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以促发学习需要成为了任务设计的一大难题。新课改中亦明确指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扮演者学习资源设计者的角色。因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只是“教教材”,而是需要结合实际,对文本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剖析,创造性地进行文本再构。为了让学生借助故事阅读提升语言能力,顺应核心素养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笔者尝试使用基于文本再构基础上的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并整理以下课例。
二、基于文本再构的教学实践
1.立足学情,三角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材料选自牛津译林版一年级起点小学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5的story time板块。本单元的话题是“运动能力”,通过Liu Tao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先后与其三位小伙伴交流,互相展示自己擅长的运动的场景,呈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谈论运动的能力。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词汇为以hop、skip、skate等为主的动作和活动类单词。结合本单元“Can you?”的中心话题,旨在培养学生相信自己,主动探索,大声说出“我能行”的品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低年级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又对具有童话色彩的对象充满热情。从低段视角下解读英语课堂,故事和游戏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举措。正如在杜威眼中,教育、游戏、艺术不是各自为政。教育与艺术的结合正是在以游戏为中心的情境教学活动中体现。融入游戏与故事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成为了一门艺术,而教师则成为了艺术家。
(三)设计思路分析
英语教学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言点,更重要的是同时满足人文性的需要。为创设连贯而又贴合实际的学习情境,笔者首先引入具有童话色彩的公主角色,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基于文本,解构文本。在把握文本所要传达的中心话题的基础上,重新对文本进行再构。考虑到教材语料与学生生活情景密切相关,将教材所呈现的四幅图片构建为三场比赛场景,以公主为代表的队伍和Liu Tao分别进行比赛,围绕“I can do many things. Can you?”这一主题相互进行体育竞技。将本课所需要达成的情感目标贯穿比赛始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运用,轻松达成。不仅可以获取新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关键角色,重设整体情境
教师提前录制对Bella公主发型、眼睛、鼻子以及嘴巴等面部特征的英语描述。学生通过听公主的自我介绍,抓取关键信息,选择相对应的面部特征,由此复习有关人物五官特征的英语表达。并借由“Bella公主”这一角色表达“我们会做很多事”,渗透基础句型:I can。通过卡通形象和角色配音提升本环节的趣味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听力技能,学会听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借Bella公主之口提问:“Can you sing?”初次引入并教学“Of course I can.”。引导学生一起演唱儿歌“Sing”,作为热身活动。逐步提升任务难度,要求学生根据已学动词对歌词进行改编。
在重新建构的三场比赛中,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课文图片与人物对话,推断出每场比赛的比赛结果。这一改编顺应学生在该场景下的语言需求,在情景中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Of course”所蕴涵的情感态度。而在生词学习的过程中,穿插富有节奏感的小诗。学生在大声诵读小诗的过程中也是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鼓气,进一步补足情境的完整性,提升学生在情景中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3.语境迁移,深化认知。
通过图片提示,学生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自主产出“I can...”这一句型。随后以两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进行对话练习,整合语言点,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将课堂上新授的语言灵活地投射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在语言产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悟“Try it, do it. Then you’ll know that we can do many things.”这一情感目标。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原文中主人公与同伴相互展示运动能力的场景解构,再造为同伴竞技的比赛过程。同时增设“Princess Bella”这一人物形象,将课文所设计的人物形象与之自然划分为两支队伍。由此便可以引发出本节课学生所要完成的活动项目,及学习任务:加入到你所支持的队伍中,尽力取胜。在这一情景中,自发产生的学习活动也更能接收到来自与孩子本真求知欲和胜负欲的助推。任务最后的成果也变得更加可视化。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深入解读文本,在立足原文的基础上,从意趣出发,将文本解构再整合,贴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出更加真实的语言应用情景和学习任务,从而推动核心素养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起到交流、交际的作用。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新解构文本,创设解决接近现实生活的学习情境,使得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便是TBLT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得以生动活动地有效运用的关键所在。以情景推动求知,在意趣中知晓义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约翰·杜威. 艺术即经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