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作者

黄耀明 胡沙 牛鸿飞

民办四川天一学院 四川 绵竹 618200

摘要:我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育理念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归属于不同教育战线和教育部门,相互独立,导致信息沟通不到位,阻碍育人效果。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则是强调教师团队内部的合作,突破思政辅导和教学活动割裂的困境,以构建教师团队内部的育人共同体增强育人效果。本文重点探究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策略

育人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是需要来自社会多方力量才能够实现的教育工作。学校开展育人的过程中,是基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政策要求,结合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指导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育人目标和育人目标,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实施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围绕高职院校的育人方针进行。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能够肩负起育人使命,增强育人意识,共同合作发挥出最佳的育人作用。

1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问题

1.1 协同育人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属于不同的部门,主管领导不同、部门工作职责不同,通常来说辅导员不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重点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生活管理,专业课教师则主要负责日常的授课和专业课教学,两者平日基本上没有工作交集。专业课教师在实施专业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也会响应课程思政的政策要求,但是总体上来看思政教育内容还是比较匮乏的,几乎所有专业课教师不会参与到育人工作中,辅导员平日也不会主动邀请专业课教师进行协同育人,综合来看,两者的协同育人意识比较淡薄。相关的管理部门也未能形成统一的战线。

1.2 协同育人内容偏差较大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综合测评和工作能力考核方面,都会出现内容偏差较大的问题。专业课教师被要求侧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学生学习管理等方面,辅导员则考核整个班级的整体氛围[1] 。此外,专业课教师大多担任了较多科研任务,需要考虑到的事项非常复杂,也会对于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辅导员还是承担了学生课余大部分时间的管理工作,肩负了绝大部分的育人职责,专业课教师在该方面还是欠缺较多的。

1.3 协同育人过程中沟通不到位

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受到工作职责分离、工作环境分隔等影响,很少具备沟通交流的机会,无法准确获知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被及时捕捉到。尤其是如今大多采用线上授课的环境下,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只是通过线上上课的单一环节,辅导员平日根本接触不到学生,也无法参与到教学团队当中,基本上失去联系,很难实现协同育人。

2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辅导员大都是研究生学历,专业大都属于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等,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专业课教师则具有更强的专业属性。两者协同育人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延伸育人的作用,能够为学生实施更加全面的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只负责授课教学,不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也局限在某一个专业的阶段性学习过程中,辅导员则是监管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时间,对于学生更加了解。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形成系统化育人体系的必要途径,对于协同育人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增强效果。最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对于两者本身也具有很大益处。专业课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发展上,辅导员也能够通过协同育人增强个人的专业能力,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策略

3.1 统一协同育人战线,强化协同育人观念

国家为推动专业技术人才的育人工作,提出了大量政策内容,包括:“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对于高职院校开设协同育人工作具有高度的借鉴意义和参考意义。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想实现协同育人目的,首要的工作就是让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形成共识,通过一系列文件政策强化两者的协同育人观念。高职院校要发挥出引领作用,深入分析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协同育人政策,寻求到符合本校特色的协同育人方向,制定出明确的育人内容,组织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学习,促进两者的观念融合,强化两者的协同育人理念,为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了解到协同育人工作之后,要进行内部沟通,对协同育人观念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坚持落实协同育人的相关要求,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3.2 建设协同育人团队,构建协同育人内容

协同育人的工作必须借助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完成,两者形成统一观念之后,就需要完成育人团队的搭建和育人内容的构建工作。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所在管理部门要起到主导作用,部门领导要负责团队的搭建、团队合作内容的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可以通过建设协同育人小团队的方式实现育人目标,辅导员骨干和专业课学科带头人物构成核心团队,然后依照专业或者学院制度开设小团队,分管所在学院的学生育人工作。育人内容则由小团队人员自行结合所分管团队下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包括日常活动内容、细化评判标准等。核心团队成员负责综合考核工作。学院小团队需要定期组织沟通交流分享会议,交流各团队的实践成果和改进建议等,实现多团队多学院多元化沟通交流,构成更为全面的育人体系。

结语

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中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协同育人是建立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大背景下提出的新型育人理念。高职院校要能够构建起新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内容、协同育人团队等,实现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高效交流合作,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耀威.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策略分析[J]. 山西青年,2022,47(19):114-116.

作者信息:黄耀明(1984.04-)男,汉族,四川成都,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胡沙(1985.11)女,汉族,四川绵竹,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牛鸿飞(1988.11-)男,汉族,甘肃酒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来源:校级课题。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以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为例。

课题编号:TYKY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