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能,守正立新
戴铭婧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 扬州 225200
摘要: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由于不同学段教学侧重不同,导致衔接性较差。使得学生在写作中,出现语言单一固化、思想欠缺深度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新课标背景下,从学生的“一体两能”出发,探究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方法。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一体两能;作文衔接
现行教学环境下,初高中教师由于受中高考不同导向的影响,将教学重心放在现阶段学生写作的重复训练上。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出现作文的“高原现象”,即学生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写作能力提升缓慢,甚至停滞在了初中或更低的学段。而极少教师在教学中拥有初高中语文作文衔接的意识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针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教学衔接策略又占据相当一部分比重。笔者旨通过提高学生的“一体两能”,即文体知识、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主要视角,浅析新课标下的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1 追根穷源:初高中教材中写作系统的衔接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高中课标则指出要“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1在教学方式的要求上,初高中学段就写作教学上,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以统编版教材为例,初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专题和综合性学习设置上,体现出“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要求。
从宏观编排上来看,针对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文体,初中语文教材就“写人”的写作编排包括了“学会记事”“写人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七年级上册)——“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七年级下册);高中语文教材则在“写人”的写作编排上更加体现梯度型,写作目标包括了“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必修上册)——“叙事要引人入胜”(必修下册)。对于思辨性更强的议论文,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板块提出“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九年级上册)——“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有创意地表达”(九年级下册);高中语文教材对于思辨性的写作板块指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必修上册)——“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如何论证”(必修下册)。
此外,一个合格的写作系统须得包括写作目标、写作知识、写作训练三大块。统编版初高中教材的设置上除极力在写作教学板块的核心写作系统之外,大力开辟了以专题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为辅助写作系统,促进学生自主性、人文性地发挥书写能动性。而一位合格的一线初高中语文工作者,应当敏锐捕捉到互补的两大系统,不仅要重点利用核心写作系统进行本学段的教学,还应对比两学段专题内容,把握衔接教学的切入点。
2 承前启后:锻铸初高中记叙文写作能力的衔接口
当前初高中记叙文教学的指导误区,是教师忽视不同学段对写作的不同要求,无意义地重复同一教学目标导致的,进而造成初高中写作教学的脱节。统编版初高中教材同样具备核心写作系统和辅助写作系统,结合教参指导,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行之有效的衔接教学方向。特别是初中教师,可以增大对于初高中就记叙文写作的不同要求的关切,有意识在辅助写作系统中弥合高中相关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发融合“听说读写”能力,自发以生活为依托,完成过渡转变,真正贯彻“写作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这一思想。
同样以统编版初高中教材中“写人”的记叙文写作专题为例,高中必修下册的“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对比七年级上册的“写人要抓住特点”、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含有相似、删减与新增的教学目标。高中教材保留了人物描写记叙文中以生活为基础、留心体悟,在记叙中刻画鲜明的人物特征,把握典型细节中的人物精神的教学目标。基于高中生思维的深化、知识储备日渐深厚的基础上,高中教材删去了初中强调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对称描写衬托人物精神风貌、以抒情议论的方式点明人物品质。为了追求笔触的自然协调,增加了以典型事例写人物特征、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细节刻画要细腻感人的写作要求。
以初中学段而言,高中教材中相似和删减的写作要求,属于“写人”记叙文中的基础,是需要在初一初二夯实巩固的重点部分。同时,为了顺应学段变化的需要,增强学生升入高中后的适应性,应在初三阶段有意识进行针对高中教材中增加的写作要求的渗透性衔接教学。例如,在一次以《平凡的深处》为题的随堂练笔中,学生写道“天天都在劳作,长得那么黑小瘦弱,明明是五十六岁的年纪,脸上却刻着七十岁的皱褶——这是心思挂在她宝贝外孙女身上的外婆”。在对她要求进行以外婆为主角的二次情景复现修改中,她除了加上外婆为远在他乡的外孙女做桂花酿的主线,同时补叙了一件小事——“那时候桂花酿处处可见,成本低还好吃。我记得外婆那时天天都在编扫把,然后去镇上卖,卖的钱揣在贴身的荷包里。等着凑够数后,给我买上一纸箱的桂花酿寄来。”
当然除了这一类核心写作系统外,初中教师可利用辅助写作系统,让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写作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训练。如初中要求写人时以事为载体,关切人物特征。高中则要求更具备梯度性,明确写人时以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精神风貌。初中老师可以瞄准这一衔接口,把握教学。如在九年级上册的《范进中举》中,利用课后“阅读”板块中“扩充课文细节,将其改编为剧本”的写作训练,在体悟课文讽刺应试科举对人的异化、人性淡薄、金钱至上主旨的基础上,将范进置于典型的事件中,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刻画范进此刻多层次的性格。在最后的作文讲评课上,补充“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揭示主题的写作知识,为顺应高中教学做准备。
3 循序渐进:构建初高中明晰的议论文衔接框架
初中教材对于议论的写作板块出现于九年级上册,初中新课标对于议论文的明确要求也只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标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那是否初中就无法尝试任何衔接高中议论文教学的举措呢?初中新课标给予了提示。在22年增设的核心素养概念中,提出的“思维能力”值得引起初中教师注意。它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针对议论性的写作训练,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具有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
当前初中阶段教学议论文,大多仍处于阅读赏析的阶段。在新授课和习题课中,紧握议论文三要素不放,反倒陷入了一味寻找论点、理清思路、赏析论证语言的窠臼中。对学生在考试中书写议论文则秉持抵制的态度,认为初中学生没有能力独立书写合乎文体要求的议论文,会造成不必要的扣分情况。那怎样走出学生无议可发,提笔难落的困境呢?
不妨依旧从22年初中新课标入手,寻求锻造学生思维能力的办法,使其加快适应初高中衔接。在新课标中,点明要引导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课文的内容“要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议论的表达方式。除阅读与鉴赏之外,表达与交流方面也可以大力发掘教材的辅助写作系统,口头书写双管齐下,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把握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为写作奠定基础。
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初中教师可以思考学生观点的输出可以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培养初中生观点输出的持续性和深度性,培养创新意识,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在初中名著阅读时,可同时穿插进行书写夹叙夹议的读后感,针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也可替换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辩论赛或演讲比赛,培养学生高强度、持续性的观点输出能力,为高中课标明确的“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打下坚实基础。以《骆驼祥子》为例,针对祥子的性格特点,在笔者教学时,学生自发地就“祥子在书中的层次地位”“祥子性格中‘恶’的一面”进行相关演讲,并提出了“从祥子分明可变卖家财,送虎妞去医院手术却并不为之,可以看出他在整本书中并非处于一个善人的位置”的观点。此外结合初中学生训练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有意磨炼学生对社会新闻的看法。
综上,为防止学生在初高中衔接时出现无物可写、无事可叙、无议可发的现象,初高中教师应当关注不同学段写作教学的不同要求,最大程度发挥教材中核心写作系统和辅助写作系统的价值。固本求源,以读促思以思促写,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一体两能”的均衡发展,帮助学生更快地度过初高中作文写作的衔接期。
参考文献:
[1] 汪澄.对初中议论文阅读衔接教学目标的思考[C]山西:中学课程辅导,2022(02).
[2] 于永军.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文体[C]陕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0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教师专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高中写作教学衔接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C-c/2018/10)研究成果之一。